李清晨

其他

因果关系很重要,但并非一望可知

绝大部分医学科普文章,其实都没有把因果关系讲清楚,大部分读者关注的,也仅仅是结论部分,而医学专业出身的人,因为缺少必要的数学基础,真要较真因果关系的算法,往往也是一头雾水,我经常看到不少医学作者在文章中说,相关不等于因果,那么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追问一句,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它就一定相关么?我相信见到后面的问题,很多人可能当场就懵了。这并不奇怪,因果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它的复杂程度,确实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但定义困难,更重要的是,找出因果关系的方法也没有任何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往往是适用于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换个问题它就立刻失灵了。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我们在评价药物疗效的时候,经常会使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这个方法换到降落伞测试领域就肯定行不通,试问,如果想证明降落伞是不是对从飞机上跳下来的人有保护作用,谁想去当那个不用降落伞的对照组去?我曾经也低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妄想通过一篇短文就能讲清楚,实在是少年轻狂无知无畏,现在碰了壁了,只敢说带大家看看因果关系的门缝而已,至于日后能走进去多远,要看各位的造化了。我们不妨顺着几个问题看看因果关系的光怪陆离吧第一个问题:因果关系为什么很重要。第二个问题:怎样找到因果关系。第三个问题:如何利用因果关系进行决策。一、我们只有准确理解了一些基本的因果关系,才能更好地生活,在寻常动物的眼中,火就只是一种光焰,但人类掌握了火之生灭的原因,就可以将火为我所用。诸如此类的例子,历史上和生活中俯拾皆是。除了这些现实、实用的例子而外,人们对因果关系的探究也源自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可有些因果关系掩藏的太深根本找不到怎么办?那就瞎编一个。比如月食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人认为那是天狗吃月亮。类似的还有,印加人的故事里说,月食一只美洲虎攻击了月亮,而美索不达米亚人相信月亮遭到了恶魔的袭击。古人的思维方式是极其相似的,谁也没比谁更博大精深。利用这个瞎编的原因,好像也能有点儿用,古人们大吼大叫敲盆打鼓一顿操作猛如虎,嘿,你看天狗吓跑了吧,月亮它又圆了了。但如果利用这个
9月29日 下午 2:00
其他

面对疾病和病人我们应有怎样的态度

早晚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病人,尤其是在经历过COVID-19在全球数年的撕扯之后,很多人可能都会思考人类世界与疾病的关系,其实COVID-19带来的撕扯并非新现象,类似的一切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许多次。很多人在经历一场大病之后,都会产生一种对人生大彻大悟的感觉。女作家苏珊•桑塔格曾经得过乳腺癌,遭遇了乳房切除手术等痛苦的治疗。经历了治疗考验并在痊愈之后,她生出一系列关于疾病方面的思考,写成了社会学经典《疾病的隐喻》。受到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ael
9月24日 上午 12:01
其他

致命黑板擦

哪怕是同一本文艺作品,不同读者的感受肯定也有极大的差别,比如有这样一本书,有朋友跟我说,读后的感受是“惊心动魄”,但同样读过这本书的我,感觉却是“绝望压抑”,这本书是《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由于专业的关系,我本人对医学史的关注更偏重于外科发展史,但其实我很清楚,人类医学史中最辉煌的篇章一定是属于征服传染病的。就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微生物的历史远较人类古老,因此自打人类出现,微生物与人类的战争就已打响,只不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始终是挨打的一方,甚至一度被打得晕头转向,因为,我们连敌人在哪都不知道。现代医学的建立,使人类真切地窥见了这类古老敌人的真面目,他们在微观的世界里狰狞恐怖,但早在人类对微生物有充分的认识之前,大举反攻其实就已经开始,那是众所周知的琴纳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故事。再往后,巴斯德及科赫这一对儿绝代双骄先后横空出世,微生物学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狂犬病,炭疽等先后伏诛,再后来血清疗法让人类第一次可以治愈白喉,随着抗生素的出现,人类似乎已经看到了征服微生物世界的曙光,但随后的事情,让人类愕然发现,高兴太早了。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似死非死的微生物,其行为方式极似很多恐怖片中的嗜血僵尸,而它置人于死地的方式和过程,却比恐怖片中的僵尸还要残忍——用一个不太短的时间,让人的各个器官系统崩解,死状之惨,在人类疾病史上罕有其匹。近90%的致死率是一个什么概念?想想2003年,把中国人民吓个不轻的sars其病死率也不过是区区7%上下,这种疾病如果蔓延开来,对人类将是何等后果?对了,到目前为止,针对埃博拉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的出血热,既无治疗方式,也无疫苗,当埃博拉疫情的警报拉起,仅有的手段就是隔离。埃博拉病毒疫情的出现,让已经视治愈为常态的现代人重温了一次往日的噩梦,其实人类实现治愈的历史本来也不太长,在现代医学出现以前,遭遇传染病,也无非等死一条路而已。百多年前,中国东北鼠疫来袭,伍连德利用现代防疫知识,率众扑灭鼠疫,那时的鼠疫就是不可治愈的,只能防控,这个事件的发生地点,空间上就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时间上却已翻过百年,而现在正在发生的埃博拉病毒的疫情,却又远在天海相隔的非洲,纵使被《血疫》这部作品深深震撼,却仍可以气定神闲地谈古论今,只能说,纯属侥幸。非虚构类写作只有白描,只能是第三人称视角,不会有小说那样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人物可能会有的情绪,也只能有读者在这白描中的文字里自己体会,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和行将崩解的肉体,当事人会是什么情绪?面对这样的描写,医生的感受可能会与别的读者不同,原因就在于,医生的职业惯性要求其在面对疾病袭扰的患者时,会下意识地开启思考如何治疗这种模式,而一般的读者则仅仅是如同观看恐怖片那样旁观一次同类的苦难,当医生的思考撞上南墙,原来目前此病无可救药,岂能不感到绝望压抑?这是一种面对无能的沮丧,是人类太无能,还是病毒太凶残?消灭文明世界里已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猴子,居然要动用军队,解剖猴子的尸体,更是如临大敌,解剖刀既是发现病源的密钥,也是让操作者命悬一线的杀器,如果换成是习惯拿手术刀的我完成这样的操作,我会发抖。记述最详细的死亡病例是第一部分中的夏尔·莫内,他在死前悠闲安逸,与当地的女人们纠缠不清,甚至在招惹埃博拉病毒那次艾尔贡山之旅,也带着一位女人,我初读这部分的时候觉得作者有些多事,如果仅仅是为了说明一次染病过程,这些细节完全可以不写,但很快意识到这是作者有意的渲染,非如此不足以凸显猝死之残酷——本来,莫内可以继续跟那些女人们纠缠不清,在生命充分绽放之后慢慢老去,但由于埃博拉病毒,这位还不算太老的法国博物学家的性命就此戛然而止。更多的死亡甚至没有机会被这样记述,仅仅是化为一组数据或者图表上的一个点,科学数据不会有诗意的夸张,只是严谨的可以量化到很细小的可靠信息,当我们一丝不苟地搜寻有关埃博拉的数据,在若隐若现的科学意义之外,我们只能读到恐惧和死亡。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埃博拉病毒不是在落后地区肆虐,而是在发达国家爆发,是不是疫苗早就研制出来了?因为目前被埃博拉病毒折磨的国家和地区,即使有人研制出来疫苗他们也买不起,又兼其超高的致死性,导致其也不那么容易就传播出来,于是……逻辑上,确乎如此,但我希望这不是真相,埃博拉病毒也在演化,未来将会如何殊难预料。书中对埃博拉病毒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人命的黑板擦——它只轻轻掠过,人命便已如粉笔灰那样凋零。尽管如此凶险,依然有无畏的科学家在近距离与埃博拉博弈,在科学尚未取胜之时,只希望我们不要被这致命的黑板擦擦到。翻至本书的扉页,赫然进入眼帘的是“疫区未经授权不得进入,请将身份卡放于感应器上打开此门”。各位读者,你准备好打开了吗?《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可能有些读者已经读过了,4年前,它的续作《血殇——埃博拉病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引进了。只不过4年前,我实在没心情翻开它……
9月21日 下午 7:07
其他

数据给你,你就能看明白了?

人(40.00%),还是比大小:30.00%<40.00%,对男性……也无效。难道说这世上居然有一种药物对人类有效、但是对男人无效对女人也无效?如果你是医生,这种药你是用还是不用?1983
8月24日 下午 10:47
其他

病菌理论如何影响了一种致命流行病的研究

历史,当它被呈现出来的时候,几乎只能是抽象化的,比如当我们谈及现代医学领域重要的进步时,由巴斯德、科赫等人开创的微生物学说(病菌理论)无疑应排在第一的位置。微生物学说自创立以来确实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巨大进步,很多影响人类的重大疾病都是在巴斯德等人及其后继者的努力下被解释清楚的,但微生物学说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疾病,我们如今看待那些已经被征服的疾病可能会感到无比困惑,为什么有如此简单解决方案的问题,却困扰了人类那么多年。医学的历史,只有当它们成为历史的时候,后人才能看到清晰的脉络,而对于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人来说,开不了上帝视角的他们所面对的,只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坏血病就曾经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先假装尚不知道坏血病的原因,一起回答坏血病肆虐流行的年代,看看这种疾病发作起来都有哪些症状。首先是嗜睡,而后皮肤变得干燥和粗糙,皮肤弹性消失,头发毛囊形成块状,不予干预的话,接着腿部开始出现少许出血,大一点的伤口难以愈合,旧伤口重新裂开,最后,齿龈肿胀、发紫和变软,牙齿松动,骨膜下出血,骨折,心脏出血……死亡。这种病有可能在古代就出现过,但古代的医生不一定会把这一系列症状视为同一种疾病,直到这种疾病在
7月15日 上午 12:26
其他

电影里的价值观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天关于电影《周处除三害》的讨论,氛围都比较友好?哪怕是各种观点不一致,好像参与讨论的各方也都能做到就事论事,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总体上素质较高,审美水平这个东西,有时候还挺能说明问题的。​相反的例子就是有些影片口碑两极分化,观点不同的两方恨不能把对方踩死,原因也是一样的,这种电影的目标观众就是一群土鳖,他们吵起来很正常。我相信《周处除三害》的观众不至于分不清电影和现实,谁不知道未经审判就杀人这事儿不对劲儿啊,一本正经地讨论这个价值观正确不正确多少有点儿可爱的迂腐。更何况,电影本来也不必遵循绝对正确的价值观,否则,那非回到样板戏的年代不可。有可观之处就算好电影了,完全政治正确,价值观完美无缺的电影,极有可能是个四平八稳的平庸乏味之作。​以前看007系列电影的时候,我真的是没注意里面的美女,能记住的,可能就一个杨紫琼,就像小时候看《西游记》光看猴了一样。只是隐约记得每一次007电影的最后,邦德都要跟美女上床,小时候觉得这个有点儿无聊,坏人都打完了,故事不就结束了么,上什么床,没劲。等到略大一大,忽然觉得,嘿嘿,美女,哇,有趣!等到年纪再大一点儿,我发现我观念又绕回去了,还是觉得上床这种结尾有问题,凭什么这些美女会成为男主打怪成功以后的奖品呢?如果男人事业成功以后的奖品是可以跟美女睡觉,那么这个社会为女人的事业成功又准备了什么奖品?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凡英雄,一定是要性冷淡的,救完美女,那是不需要女人以身相许的,近的就是陈桂林救了小美,别说跟她睡觉了,连接吻都没有吧,远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鲁智深救金翠莲,还有很多好莱坞大片里的英雄,都是事了拂衣去。金庸的系列小说里,唯一一个帮了女人的忙就得占有这个女人的男主角不就是韦小宝么,所以韦小宝也最不像英雄。水浒里面的董平和王英那都不用说了,就是人渣和杂碎。像《美国往事》里,面条蹲监狱多年,出狱那天麦大开着灵车去接他,直接就提前在车里安排了一位美艳的妓女,第一次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心想麦大可真够意思呀,等反应过来之后再细想(这部电影我看过好多遍),这也太不把女人当人了。类似的,文艺作品里面有严重价值观缺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但我依然认为《美国往事》是伟大的电影(只不过男人在谈恋爱阶段不要带着女朋友看这类片子,这会让女人很不舒服),007系列都还挺热闹好看,《水浒传》是优秀的古代小说……完美的文艺作品,或者世间任何一个什么完美东西,都很难存在。做人也类似,可能有些优秀的人优点稍微多一些,但要说哪个人算完人,这也几乎不可能,我觉得在名人中鲁迅在价值观层面已经几乎是接近圣人了,但要说他的全部作品及其观点就没有任何缺点,怕也很难让人接受。匕首固然易折断,但这世间也不能都是河卵石啊。​
3月6日 下午 11:39
其他

《周处除三害》:人们喜欢看私刑报复和浪子回头的故事

必要的提醒,本文将有大量剧透。电影《周处除三害》好看,它的精神内核与《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是接近的,即浪子回头,祸害弃恶从善,但这类故事我是从来不信的,绝大多数恶棍只会越老越混蛋,或者因为年老体衰,无力再做恶,转而变成好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是普通人随着年岁的增长,也多会伴随着道德水准的逐渐滑坡,生活中很少能见到一个人老来学好的情形,老去不再风流的故事倒是挺多,那也是因为他实在是硬不起来了,色心减没减也只有天知道了。事因难能所以可贵,这部电影仍然是好看的,它给大部分普通的弱小的懦弱的无力复仇的普通人造了一个多少还有点儿真实感的梦。片头激烈的打斗虽有明显的剪辑痕迹,但也仍然看得人血脉喷张,警察够勇,桂林够狠,这样的动作设计其实比成龙或李连杰式的打斗场面更能刺激人的紧张情绪,因为成龙或李连杰电影里的动作场面太过华丽精致,即使是对战强敌,那些巧妙的动作套招也多多少少会削减现实世界里搏斗的残酷性,那是两个雄性动物的生死相搏,不是两个男人在用动作调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些只能偷摸看的由专业演员真情投入表演的小电影被戏称为爱情动作片倒是蛮有道理的,人类世界里的真实交配远没有小电影里看起来那么好看)我当时看到这个开头,就觉得票价已经值回来了,无人机航拍桂林逃跑的镜头,颇有一种宿命感在里头,影院里的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他前面的路,但他却只能看到眼前的一步两步。普通人的眼界,可不就是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两步么,就这,有时候还经常看错掉坑里呢,也不知人类怎么好意思说人家鼠目寸光,明明人目也没好到哪里去。因为发觉自己有绝症,然后就要干一票大的,这个设定在很多电影里都用过,而且一般在结局的时候,都要有一个反转,误诊了什么的,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杀香港仔那部分,我奇怪他为什么顺手把那两个小弟也一并杀了,这部分我可能是看走神了,镜头忽然就到了警察追着跑,我最初还以为桂林仍然在屋子里跟香港仔打斗,而警察去抓那两个小弟了,后来才看清楚,警察追的就是桂林和香港仔,不知道你们看到这是不是也懵了一下,因为没有理由那边人脑袋都打成猪脑袋了,两个把风的小弟还毫不知情地在那傻等。根据后面杀邪教徒的那部分,桂林其实就是嗜杀,杀三个人造成的动静会比杀一个人动静大,所以,在这部分,你也很难说他就是好人了,香港仔当然其罪当死,让自己的女人替自己背罪,又把她的女儿变成了性奴,再加上贩毒、杀人,死几回都活该,但这样的人渣如果由警察抓住,在受审以后判死刑呢,就显得太常规了,不过瘾,观众就是喜欢不经审判地让他被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侠客杀掉。但现实的法律世界不可能拥有影院观众那种上帝视角,司法就是要讲规则讲程序的。邪教主那部分,演技简直神了,陈以文的表演非常有层次,随着情节步步推进,其邪恶的嘴脸也越发显著,只不过由于我个人长期关注伪科学及邪教等相关问题,所以他第一个镜头还慈眉善目的时候我就已经看到结局了,他讲,一无所有不是挺好的么?我心想去尼玛的吧,后面他肯定要像所有的邪教主一样敛财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要稍微再傻一点,可能观影体验还要略好一些,看电影我们是更需要看到出其不意的情节才会觉得过瘾,但人类讲故事的套路可能是有限的,电影出现的历史也太久了,再讲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如果不靠电焊的话,也真是不容易。这部分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细节,就是除了尊者之外的其余教徒,到底该不该杀。想到这部分内容,我总觉得我自己是有一部分德行方面的缺陷的,就是…我平素自认为是热爱公平正义同情弱者的人,但我往往同情的只是体力上的弱小权力上的弱小经济上的弱小,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弱智,总是同情不起来,我反思过好多次,是不是自己哪里有问题,那些上当受骗的,明明就是受害者呀,他们被更精明奸诈的人给骗了,那不就跟一个弱女子被一个壮汉给揍了一样么,那么为什么我很容易同情挨揍的,却很难同情受骗的呢?一直反思到电影里出现桂林杀那帮邪教徒,我还是没想明白自己怎么是这样的人,看到那帮蠢货倒在桂林的枪下,我居然差点儿在影院里鼓掌。该死,我怎么会是如此邪恶的人。我相信有类似我这样情绪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否则编剧不会设定这样的情节,按说桂林杀了尊者也就可以了,犯不着再折回来大开杀戒。蠢货虽然可恶,但蠢货的生命也是生命,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在一个文明社会里,蠢货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而不是别人的嘲笑。你看,我大道理讲起来这叫一个字正腔圆,但我看到镜头里那帮蠢货纷纷倒下的时候,竟然丝毫不觉得残忍,知行一致真是太难了,罪过呀罪过。我选了一张带警察的剧照做文章的配图,是想说明,我们的社会秩序还是要靠国家机器来维护,民间的私刑报复是不应该被提倡的,更别说浪子回头以恶制恶这种事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了,这些最寻常的道理,想必大家在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都能想明白,在真实的世界里,那些恶贯满盈罪恶通天的通缉犯,结局只能是被警察抓住,然后被法律惩处。最后,关于灵修的部分不免也多说几句,作为医生作为科普作家,我其实非常理解凡人的脆弱,就连聪明绝顶如杨小凯那样的人物,在获知自己得了肺癌之后,都会投向神秘主义的怀抱,他临近生命尽头的种种观点,让我觉得跟写《牛鬼蛇神录》的那位智者完全不是一个人。正如史铁生所说,面临绝症,罕见立场坚定的无神论者。我们不能对普通人的理性期待太高。所以,欺骗这类病人就尤其罪无可恕,这类骗局利用的就是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我国的台湾地区其伪科学的猖獗程度与其经济水平是相当不匹配的,有很多民众居然会循环上当,往往是跳出火坑又入冰窟,吃一堑也长不了一智……编剧安排了那样一场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出现的杀戮,多多少少也是对自己的同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但观念的改变正如司法的进步,远非一朝一夕之功,文明只能靠春风化雨缓慢进步。就像我如果想多得到一些读者的赞赏,那我就可以像那位尊者一样经常说:一无所有哪里不好呢?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那不都是世俗的拖累?把你的余额都给我得了呗!
3月3日 下午 5:42
其他

养娃可能会成为一个人变好的契机

刚看了电影《宝贝计划》,愕然发现这部电影已经是18年前的了,但以我现在的年纪重看,也许刚刚好。首先说现实世界里我是完全不信什么盗亦有道这个说法的,偷人家孩子的没有好人,也不可能因为任何契机变好,这类人最好一辈子永远待在监狱里。大部分关于黑社会关于小流氓的电影,都把他们美化太多了,真实的世界里,这帮人就是基本上毫无人性的渣滓和杂碎,如果不理解,请参考《水浒传》中的李逵。我也不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浪子回头这回事儿,任何一座监狱都没能力把坏人改造成好人,一个可爱的孩子当然更加不可能。说回这部电影,这其实是一部童话或者一则寓言,不管戏外的成龙私德如何,电影里呈现的价值观还是值得称道的。养大一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两个大老爷们儿自然出尽洋相,但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们都对孩子产生了感情。这段戏,对应的现实世界其实是初为人父的男人们,一般一个男人第一次把一个新生儿抱在怀里,他的感情跟母亲是不一样的,他的第一感觉非常有可能是:这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这么丑!但母亲不一样,她在与这个新生儿正式见面之前,已经母子连心了十个月了,所以,她对孩子的感情是水到渠成的。但父亲对孩子的感情,只能随着他在育儿过程的投入逐渐增加,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曾投入,那他对孩子的感情将会一直都比较淡。儿童医院有时候会面对一些残酷的场景,比如说一个复杂重症的患儿,父亲往往是更容易做出放弃这个决定的,因为怀胎十月的不是他,哺乳的也不是他,就像《河边的错误》中的那位警官,一旦他觉得妻子腹中的孩子有相当概率有问题,他很容易就下决心放弃。更别说很多离婚的夫妻,一旦孩子的抚养权归女方,相当一部分父亲都会拖欠抚养费,原因也同上。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男女之间一对一的主流关系,最后登顶食物链,成为万物的灵长,这种合作关系,恰恰最有利于抚育新生命。如何让父亲对孩子能有更深的感情,其实就是让他多付出,这会形成一个正反馈,付出越多则越倾向于付出更多。电影里那种两个毛贼最后居然为了一个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宝去拼命当然不可能,但这件事在道理上是成立的,通过这段艰苦啊抚育关系,剧中人纷纷理解了自己原有的亲情和爱情,正像民间所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甚至就连讨债的和欠债的两个人,都能因为彼此都是父亲这样的身份认同,暂时化干戈为玉帛。很多人对医学的理解忽然能够更新一个层次,有时候就是因为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孩子了,好像原来自己生病看病都是稀里糊涂的,轮到孩子了,他们就想要做得更好,于是,一下就发现了自己从前几十年都没意识到的问题。养娃有可能成为一个人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契机,所以,如果一个人在成为父亲和母亲之后,仍然没有变好的迹象,那他们这辈子大概率也就那样了。
2月19日 下午 11:16
其他

朝歌风云

这部电影好得超过预期,编剧应该是第一功,很多重要情节的改编都远比原著高明。比如纣王与妲己的关系,原著的情节属于跟那个时代一样腐烂的价值观,但在电影里,妲己的身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红颜祸水,她的形象属于报恩➕助手➕知己,反而是作为女色的部分,非常不重要。纣王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暴君,而是极富人格魅力,野心膨胀,心机缜密的人,他与西伯侯姬昌和姬发的对手戏,都比原著精彩多了。其余如姜皇后之死,比干之死,都很有张力。台词也都很好,比如这句「你相信的,只不过是他希望你相信的」关于眼见未必为实,《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已经足够精彩了,但在《朝歌风云》里表现得更复杂更精彩。其实《封神演义》是一部挺糟糕的小说,电影的呈现,属于化腐朽为神奇了。原来,中国有编剧这个工种啊。
2月18日 上午 9:47
其他

心脏病研究领域的偶然发现

这是杨进刚老师布置给我的一篇作业,今天中午讲的,好在昨天夜班不算忙,我在早上处理完医嘱后,中午之前就赶回家了,以下是今天分享内容的简略提纲。详细内容我可能会拆分成独立的几篇重发,如果后面没发,就是我忘了。第一个故事,肝素的发现191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豪厄尔(William
2月5日 下午 10:42
其他

这种药能用来预防心梗,但一开始没人相信,因为……

本文原创首发于《科普中国》,大约15年前,我曾给《新发现》写过一篇《阿司匹林的世纪传奇》,那是我第一次写比较长的文,全文大约6千余字,还被封面重点推荐了,其实纸媒时代想把文章写长是不大容易的,所以有些细节也没展开,这回算补上了,因为在当时无论报纸还是杂志,都要受到版面的限制,所以那阵子往往是在纸媒发一个版本,再在博客上发一个较长的版本,因为PC时代,大家都觉得网上发文不用受篇幅限制,但想不到风水轮流转,在如今的移动网络时代,文章的篇幅再次受到了读者注意力的限制,就是如果写太长了,人家就直接不看了…反正我是不会去拍短视频的,我晕镜头。阿司匹林(化学名:乙酰水杨酸)很可能是医学史上最著名的药物,它疗效广泛,历史悠久,是所有药物中最常用的,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记录为商业上最成功的药物,仅在美国每年销售量就达
1月17日 下午 3:54
其他

要不我动一下蠢人的观念?

某社的视频号发了一个家长的小妙招,孩子嫌藥苦,结果家长把孩子的舌头👅上套了一个塑料套,用吸管把藥喝进去了,评论区一片叫好,纷纷说,这位家长好聪明呦!我看完真是哭笑不得,这个聪明劲儿也用得太不是地方了。这玩意儿它治病么?什么病是非它不可的?属于这类的,一律拒绝能带来什么不良后果?你们别吓唬家属说什么拒绝使用后果自负,根本就没有这类治疗的国家,人家的病人被耽搁了吗?遗憾的是,另一种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但讨论起来就更复杂了一点,不能说全是错,但也把有用的东西错用误用了七七八八。我处理过一回留置针断在了头皮里进手术室切开取的情况,表面上看,这是护士操作不当,但略略往深里一想,板子能只打在护士身上么?那个孩子在当地刚打点滴就遇到了这么个状况,当晚就转到我这,所以术前检查基本上可以反应孩子原发病的情况,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讲,那个孩子的情形根本不需要打点滴,口服退热药就足够了。家长要是有点儿应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识(这个要求其实不算高,但也足够难倒99.99%的家长了),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医院,这是第一步就错了。第二步,门诊的医生可以只给口服药的,但居然就收入院了,这是第二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错。呼吸道感染在《内科学》的最靠前的章节,但讽刺的是,大部分中国医生根本就不会看呼吸道感染的病,整体上以瞎治乱治为主。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病人多,所以中国医生的临床经验就丰富。在不带脑子瞎忙活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治疗的病人越多,积累的错误的经验就越厚。这个领域轻症实在太多了,相当一部分即使治错了,病人也能痊愈,那结果是病人满意的,过程里的一大堆毛病还有人深究么?过度检查检验,过度治疗,该门诊治疗的收入院,该口服药物的上静点,最后反正都是活着出院了,这笔账还算得清楚么?照这么个治疗方式,盖多少住院部大楼床位也永远不够用。这种以轻症为主情况下还大量做致病细菌培养,能有多高的阳性率?不加甄别地毯式搜索般地开检验,动辄十多项的套餐开出去,每一个阳性都判定为有临床意义,请问这些真的都是多重感染么?唐金陵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临床医生应该像熟悉听诊器一样熟悉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我说,唐老师这话说得好哇,很多医生已经不会使用听诊器了啊。别说听诊器,很多人甚至连普通胸片都不会看了,否则怎么可能开出那么大量的胸部CT?检验、检查只有用对了再结合合理分析判断才有价值,抗生素只有用在细菌感染方面才有收益,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好钢都用在了刀把上。第三步,才是护士的问题,要不是操作流程出问题了,留置针不会断到头皮里。但,前面一系列大人犯的错,代价可都是孩子承担了,一次本来可以以口服药物几天解决的问题,最后居然以进了一次手术室为收场。回到昨天的那个话题,是大家不想讨论真问题吗?是真问题牵涉的范围太广,就往舌头上戴套这个视频,为什么你在评论区只能看到夸那个家长的留言?在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聪明人一点用都没有——所谓中国人聪明,很多时候都只是这类聪明。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高耀洁老太太千古

岁。今天的朋友圈几乎被这条消息刷屏了,如果你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那你的交友范围和见识水平就都太有问题了。我最早关注到高耀洁的事业,是因为一篇批评她个别观点的文章,因为她对通过推广使用安全套以预防
2023年12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这两个新闻连一起看,简直让人难过到窒息

课时。一壶水烧开了,如果我们想制止水的沸腾,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停止加热,当水温低于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你们对孩子好点儿吧

十余年前,我在首尔大学进修学习时,发现他们的先心病外科病房里还有一间供患儿们学习的教室,当时大为震惊,我心想这帮人也太疯了,心脏手术啊,这么大打击,哪个家长还有心思让这期间的孩子还学习啊,当时我还琢磨着幸好中国人不这么抽风。但这股风终于还是轮到中国人抽了。就小学那点儿玩意,根本用不着下多大功夫,差不多得了,你们没发现朋友圈里晒孩子的都是小学以前么?因为只有到了高中阶段,学渣本色才暴露无疑,所以你们得瑟个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哪差养病这一会子的时间。身为家长,让孩子吃饱穿暖并提供必要的安全感就够了(联想到近期的一些悲剧,对于有些成年人来说,可能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除此之外,有可能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我出外科门诊的时候发现,有些家长对一些不必要的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跳楼

应该是在很久以前看到过一幅朱德庸的漫画《跳楼》,今天刷微博又看到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谈及自杀的话题时对死意已决的人只推荐绝食这种方式,因为这个方式足够漫长,当事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回想自己的过往,随时可以改变绝食的结局,否则,就像漫画中的人,都要接近地面了,才意识到自己过得还不错。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自杀者在获救之后都非常后悔,有些决定只是一时激愤之下的结果。只有绝食而死,才能证明当事人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坚定的理性选择。这个方法的要义在于,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一定要准备好食物和清水。这个话题谈好几次了,最近一次是——世界不会因小人物的自杀而变好
2023年10月2日
被用户删除
社会问题

我看到长沙受伤孩子的手术记录了,气到发抖……

我最初看到那份聊天记录时,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可能,打孩子的事实可能存在,伤到家长描述那个情形绝无可能,直到我看见那份手术记录,才发觉,居然真的伤那么重。
2023年9月8日
其他

世界不会因为小人物的自杀而变好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多细胞生命的出现至今,也有十多亿年的历史,从非洲草原上出现第一批人类的身影至今,也过去
2023年9月7日
其他

遇事多想自己,少操心别人,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可不觉得这是什么道德难题,这是纯智力题,难度大约也就相当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题。乍看这个题目,我根本不相信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会选蓝色,可结果却是,不但有人选蓝色,且占比更多。这个比例,实在有损人类的智力尊严,让人不免恼火。但静下心来想想,倒也不觉得奇怪,这个比例其实挺符合人群中笨蛋的占比。我不信果壳网那篇文章的分析,这个事情根本没有那么复杂,选蓝色的,就是被题目设置的一个非常简单的障眼法绕进去了,如果他们意识到选红色,自己怎么都不会死,而选蓝色则有一定的概率导致自己死掉,他们是不可能选蓝色的。这
2023年9月6日
其他

张颂文说:要学会精打细算,把日子过好

昨天的文章大家留言很多,相信很多读者朋友跟我的感受一样,非常佩服小杨医生的奋斗精神,虽然他不是名医大家,但他那种直面命运脚踏实地的斗志和经历也足以让我们感动了,我相信不管世风怎样变化,消费主义如何甚嚣尘上,像我们这种踏踏实实的中国人才是主流,如果说我们这个族群在传统上有什么典型的共性的话,我觉得无论条件多么困苦,我们都能努力奋斗争取活下来肯定算一条。2023
2023年9月2日
其他

寒门学医是好出路吗?

本文作者:以酥用小刀把蒸熟的土豆轻轻划开,夹入特制的辣椒酱和小菜,两边一合,就能得到一个香软热乎的「土豆汉堡」。把这样的两个土豆卖给来往络绎的食客,就能获得一块五的收入。2012
2023年9月1日
其他

为了寻找爱过的证据

世纪,围绕着电现象的争论,当时的研究者提出,神经是以电化学的方式传递信号的,电不仅仅是一种刺激,它实际上也是神经产生复杂行为的来源,脑的活动是通过神经放电。通过计算,感觉神经活动的传导速度大约是每秒
2023年8月27日
其他

浅析日本核废水排海讨论中的常见话术

前天(8月24日)晚上我写的有关日本排放核废水的文章,引发了评论区的热烈留言。我在后台一共收到340多条留言(不算对留言的回复),但在前台主要只放出了反对我的留言,因为我有个想法,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坚持到今天,那我会用这些放出来的反对留言作为可贵的素材,给大家分析一下中国当前的所谓“小粉红”(保守民族主义者)的主要话术,让大家充分了解和感受一下当前中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心态。就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而言,任何教材都比不上用新鲜热乎的素材做出的现场分析。
2023年8月26日
其他

所有的相聚都注定离别

号大教室,时光仿佛瞬间倒流了,原来我们从来就未曾离开,原来你我一直就还在这里。满打满算,人生能有多少个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不要悔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与生前与死后这两段永恒的黑暗相比,人生这一罅隙里的一线光明显得颇为短暂,我们有意识的思维、我们的灵魂不可能永存,有生之年能感受到的所有快乐与痛苦,所有爱意与仇恨,所有情欲与嫉妒,都将随着生命本身的结束而烟消云散——就连我们对死亡的恐惧都将因死亡的到来而终结。再跳脱一点来说,所有的生命,所有的思想,所有丰功伟业都不过这无情宇宙在时间线上的一瞬偏移,宇宙间的重要参数只要稍差一点点,就没有整个生命世界了。在概率上,本有可能存在的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说说《长安三万里》(无剧透)

看完这部动画片,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国有能人,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动画带来的观影体验,绝不逊色于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情节上虽然颇多扯淡之处,但近
2023年7月11日
其他

高铁上遇到婴儿哭闹怎么办?

英寸宽、3/8英寸厚。”“体罚应该以善意实施,且实施的时间和条件不得使学生受到嘲笑和羞辱。”“实施体罚的人必须加以注意,不得发脾气。”“
2023年4月30日
其他

带着遗憾和伤口,在红尘里行走

向别人解释我的工作时,我常说我们是修理儿童的,修好了把他们还给父母。儿外科可能是处理先天性缺陷最多的医学专业,有些严重的畸形一出生就要面临一次生死大考,如果不及时手术,一个珍贵的生命就将迅速终结在起点。任何人的一生都难免危险重重,崎岖坎坷的一路上,谁也难免跌跌撞撞千疮百孔,如果没有医疗机构这个庇护对受伤的人进行必要的修缮和维护,很多人的下场就可能就是死路一条。自古以来,大自然就那么残酷不仁,任由死神从摇篮中劫走婴儿,从家庭中抢走母亲。但人之所以受到病痛的折磨和死神的威胁,是因为对自然规则无知,而不是因为有罪。医学科学认识到了部分自然规则,因此就能解决相当一部分伤痛,暂时替同胞阻挡死神的脚步。我们的职业跟人类的苦难有关,如果我们不能在工作中奋起创造奇迹,阻挡死神的脚步,纾解人类时常会面对的万世不变的悲伤与痛苦,有些伤口就将成为同胞们难以承受的重荷。但人生的苦难是无穷无尽的,医学能解决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比如至亲亡故的痛苦,比如被拒之恋的痛苦,比如事业重大挫折,比如遭遇严重的背叛……这些都是目前医学无能为力的,甚至未来的医学可能也束手无策,因为这关乎人生悲剧的底色。只有第一次完整经历过至亲亡故的痛苦,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这一天一般也是很多人童年的正式结束。真正体会过失去至亲的痛苦,才会深切感知死亡的不可避免,才会真正明白生命的有限,而人生的全部意义,正在于它短暂而有期限。因为永生是不可能的,所以智慧生命中的每一秒都无比珍贵,你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宇宙的奇迹,欢乐如此,哀伤亦如是。真正经历过失去挚爱的痛苦,才能明白什么叫「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从此这样的句子便不再只是躺在懵懂少年日记本里纸笺上无病呻吟的诗行,而是午夜辗转难眠时心碎的断章。那么,所有这些医学无能为力的痛苦,时间会将它们治愈么?不一定。时间拥有惊人的伟力,但她也只能治愈她所能治愈的那部分,有些痛苦可能是要伴随一个人的余生的。就像我们的手术虽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却也在病人的身体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那是医生与病人共同对抗死神的证据。对逝去至亲永久的痛彻骨髓的怀念,是亲人活过的证据,是我们曾共度美好时光的证据,是我们不枉来过人间的证据。失去挚爱的痛苦,是我们爱过的证据,是我们曾共同拥有一段亲密浪漫关系的证据,是我们的凡俗的生命曾熠熠生辉的证据。你不一定能够从这些伤痛里走出来,因为有些伤口可能永远不会愈合。你也许就要带着永难弥补的遗憾和时常渗血的伤口继续上路了,直到奔赴那个永恒之约。死神是绝不会对任何人放鸽子的,这是你一生中绝不需要担心会错过的约会。我曾听闻过一个非常无聊的小故事,有一位老爷子包饺子每次都只包一个,然后烧水煮熟,吃掉,再包下一个,再煮再吃,如此循环。因为他的老伴去世了,他需要用这样包饺子的方式打发那无边的寂寞。老爷子包饺子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我们所有人最后结局的样子。生命是有限的,爱情是短暂的,所有的陪伴都如昙花一现,所有的繁华是过眼云烟。我们只有时时想到这些,才会在这一切终于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不至于因毫无心理准备而难以承受。有人问,我完全不想承受这些痛苦怎么办呢?那你也只好先于所有人早早死去了,我想不会有人愿意选这条路。我们要摒弃对完美和永恒的执念,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不完美的结果,最后还要依依不舍地跟这段伤痕累累支离破碎的人生告别。理想当然还是要有的,对天鹅肉也还是要惦记的,世间的癞蛤蟆虽多,瞎逼天鹅也不是就没有。只不过你要明白,吃到,幸也,吃不到,命也。退而求其次的人生就不值得好好过么?那也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理想主义者追求的都是超越生活的东西,但翻开人类的历史,许多最不可能或最没有指望的事情,岂不都是他们一步步按照他们的想法所打造出来的?《心外传奇》《外科札记》里不是记录了大量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传奇故事么?那些伟大的人啊,他们炙热的灵魂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对我们的感动甚至还远大过那些他们写进书本里的知识。谁说平凡如你我,就不能干一些看似不可能会成功的蠢事呢?我就爱扶烂泥、烫死猪、雕朽木、翻咸鱼……谁又敢说这一定是笑话呢。
2023年1月21日
其他

听班,吓睡不着了,这种玩具咱能不能不玩了?

岁患儿误吞磁力球的,这还睡啥了,等后面的检查结果吧。也不知道是我倒霉还是孩子们倒霉,怎么这类病人全让我赶上了。(如果这
2023年1月6日
其他

维生素 C 在医学史上很重要

世间的知识本是一个整体,仅就已经被人类摸清楚的部分,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串起来,也会觉得很有趣。比如在我们讨论鲍林在维生素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张文宏教授推荐发热时服用维生素 C,这个错误我在 14 年前也犯过

张文宏教授还是那么帅,头发好像比我还多。近几年来,在众多公开表达观点的专业人员当中,张文宏教授可能是最受大家敬重的。其他专家什么形象,各位想必也都看到了,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就是「兵无常势,屎无常形」,有些专家的身段就像屎一样柔软,他们会呈现出哪种形象,完全取决于处在哪段肠子里,在横结肠,他们就是圆柱形,在乙状结肠他们就是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命运会区别对待知识水平不同的人

这几天刷了刷朋友圈和微博,好不热闹,熟人中招的不少,但都没有太多抱怨,没有谁想回到过去。各种四六不靠的信息也是满天飞,也包括一些我们科普的老对手,他们总是能不失时机地跳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个完美的靶子,为避免谬种流传,我就不点名也不搬运他们那些害人的观点了。至于已经有多少人被他误导,当此之时,也只能抱歉地说一声,爱莫能助。今天我们只聊聊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大道理,想在此文中获得什么很具体的医疗帮助的,可以点×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的积累非旦夕之功,靠临时抱佛脚短期内迅速浏览被转了十八手的医疗信息,十之八九会让很多人直接就晕菜了,这是信息过载造成的急性认知障碍,类似于挨饿人突然大量进食,往往会死于急性胃扩张。按照物理规律,宇宙的终极命运是早就写好了的,人类短暂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相比于宇宙命运这个几近无穷大的尺度显得非常微不足道。但我们全部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白驹过隙的匆匆一瞬间里,这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是理想,这一生会怎样度过,大概是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命运是不可控的,它似乎存在于若干可能性之中,我们倾尽全力,也只能把握住其中很有限的确定性。但也许就是这些有限的确定性,会影响到我们命运的无限可能性。这些确定性肯定就包括我们的学习习惯,以及由此而修炼成的知识水平。与整个生物界的历史相比,人类文明的岁月还很年轻,但就是这年轻的人类文明也已经成功地使我们的生命所面临的危险比过去小很多,我们的总体健康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祖先。但医学科学依然面临着大量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世界也不是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它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代著名思想家史蒂芬·平克认为,“自然”灾害与由于无知而引起的灾害之间的区别很小。也就是说,很多困难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说:「健康状况还取决于教育水平,无知也是疾病的主要原因。教育决不仅仅是读书写字的知识,它必须传授对健康的积极态度,承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必须战胜习俗和偏见——这些在传统的认可下依然会严重妨碍健康的生活。」我们要成为一个健康茁壮的民族,就需要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要尽可能使自己免于疾病的束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能像我这样整天熬夜贪玩),而这个健康的生活习惯绝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定义的玄学。这个领域的信息,早就非常丰富了,那些最基础的原则,是全世界共通的——并没有谁是活该不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和蛋白质的;并没有谁在have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一张新冠吃药顺序图,集合了中国人吃药的四大误区

前阵子有一张新冠吃药顺序图在朋友圈和各个家族群里疯传,这都一周过去了,仍然经久不衰。这张“用药指南”把新冠从预防到前中后期的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而且用实物药盒来介绍,通俗易懂又及时贴心,特别值得我们科普工作者学习。只可惜,里面列出的8种“药物”,只有一种是真正适合新冠感染者服用,适合家庭储备的,那就是【布洛芬缓释胶囊】。不过我也特别能够理解出于善意而传播这张图片的人们。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一直存在很多跟吃药有关的错误观念,这张新冠用药顺序图的选药思路正好集中反映了这些误区,可以说是集糟粕之大成者。这些误区,也特别值得我们科普工作者来澄清。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孩子们,苦难不值得歌颂

下夜班,躺在床上一边玩手机一边犯迷糊,突然被本地媒体的一条消息气得睡不着了。本市很可能是国内所有省会城市里学生上网课时间最久的城市之一,在最需要小伙伴的年纪,要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被迫上网课,这已经是大人们做的非常操蛋的安排之一了。由于我们这代成年人的愚蠢和无能,害的孩子们不能拥有一个相对正常的童年。我院的ICU曾有一个月集中收治过6例坠楼伤(近几年类似的病例比我之前上班十来年加一起遇到的病例都多),特殊时期,其余各地儿童医院也都有类似的反馈,这些悲剧事实上都需要认真反思背后的成因。本来孩子们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切换,可互为缓冲,可现在失去了学校这个缓冲带,很多父母又不太会与孩子们交流(比如有些家长只会打骂),有些极端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我绝对想不到,这样普遍的大悲剧,却有人能咂摸出甜味来。本地媒体竟然联合教育局开展“我的网课生活”中小学生作文巡展活动,作文还要求积极向上。做人不可以这么无耻,你们怎么这样欺负小孩?如果你们的童年这样度过,你能写出积极向上的作文来吗?小李平时的作文写得不是很好,但她近期得了一次高分,她写的是在家上网课时的感受,在那篇作文的结尾她写道:「在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按学校的要求随着音乐节拍一起跳那个傻傻的课间操,到了拍手的那个动作,我以为我可以像平时在操场上那样听到大家噼里啪啦的拍手声,可书房里回荡的却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很显然,这样的真情实感肯定不符合积极向上的要求,但我对小李作文的要求只有一条:说人话。孩子们,苦难不值得歌颂。如果说这些年里有哪些确实是需要你们记住的,那你们就应该记住这几年是愚蠢的大人们对不起你们。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如果你注定活不过 40 岁…

这篇文章可能会令人难过,如果你的负面情绪已经过载,那就不必在此文停留了。我可以假装日子还像从前一样,我可以插科打诨,可以谈情说爱,但在表达这些美好时,我会感觉到内疚,我当然相信仍然有人可以维持着相对正常的甚至是不乏美好的生活,但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很可能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侥幸,既然满坑满谷的都是痛苦,那我选择直面这些,如果这些让各位更难过了,我只能说抱歉。如果没有人直视痛苦,那些痛苦才真的永无解除之日,我先声明,我对我看到的痛苦无能为力。先说两例印象深刻的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忘川水与孟婆汤

我写东西的时候总要刻意控制自己那些与主题无关的胡思乱想,比如昨天,我脑子里就总有一个非常扯淡的问题盘桓不绝:人死后要抹去前生的记忆,渡过冥河之前要饮下忘川之水,踏过奈何桥之前需喝下孟婆汤,那么这两种宣称有着同样功效的药物,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现代医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意识到了包括使用药物在内的所有治疗措施,都存在安慰剂效应,为了屏蔽掉安慰剂效应,验证药物真正的作用,一种新药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要经过多重严格的验证,这个过程甚至在这个药物取名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我们会发现,现代药物的名字是不带暗示疗效的相关内容的,但这一原则的确立还是非常晚近的事,即使打造出FDA这一金字招牌的美国,也曾有过群魔乱舞的荒蛮时代,比如什么止咳水,什么盖伦大补丸,一度在混乱的医药市场上大行其道。所以,有时候我们仅从药物的名字上面就能对其靠谱程度做一番初步的甄别,比如有两种药物据说都有治疗疟疾的作用,一种叫作盖伦抗疟丸,一种叫作青蒿素,那我们就可以首先将那个叫抗疟丸的划掉了——这叫疗效不够,名字来凑。唬谁呢你?基于这个原则,假如这世间真有促人遗忘的药物,一种叫忘川水另一种叫孟婆汤,那我就选孟婆汤,虽然这孟婆汤也可能没屁用,但这忘川水一看名字就是骗我掏钱的假药嘛!著名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认为,我们这些经过医学训练即将成为医生的人,都是饮过忘川之水即将守护在冥河岸边的人。这个说法有两重意思,其一是当我们披上白服时,我们要部分地忘却世俗的世界,我们不能像其他俗人那样恐惧死亡厌恶可恶之事,比如尸体,比如恶臭、血腥、脓液、粘痰、粪便、屎尿、隐秘的身体器官,其二是我们要阻止病人踏过冥河,要一次次地把他们推回生命的正轨。可实现这个目的并不容易,奥斯勒所处的时代,美国的主流医学还处在被各种民间医学包夹围攻的氛围里,医学教育也才刚刚模仿欧洲建立规范,各种反智思潮甚嚣尘上。1910年,奥斯勒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经常受到美国反疫苗联盟组织的攻击,那些激昂又愚蠢的信件常常令他哭笑不得。100多年过去了,奥斯勒如果知道反疫苗的思潮仍然干扰着人类的心智,他也一定会头疼不已。当然,早已渡过冥河的奥斯勒可能不记得自己曾经是医学大家了,那样那就不必为现代人的愚蠢忧心了——如果他饮下的忘川之水不是假药的话。为了消解凡人对死亡的恐惧,各地古人都编造了类似的神话,仿佛有了轮回转世,死亡便不再可怖,为了解释新生命并不记得从前这个现象,那也只好再增加饮忘川水喝孟婆汤的桥段。可这样抹去了记忆,新生命便与前世切断了所有的联系,这跟死透了怕也没啥区别了。大自然当然有自己的轮回,组成我们机体组织的全部元素都不会彻底消失,尸体无论是经过腐化分解还是烈焰焚烧,那些元素总归是要参与另外无数的生命重组和物质轮回。还有一种药物,仅听名字好像跟忘川水和孟婆汤很像,它叫轮回酒,但它的功效不是促人遗忘,据称其功效是「滋阴降火,止血散瘀」。所以,如果某一天你被带到了奈何桥边,鬼卒要是骗你说轮回酒是帮你轮回转生的,你可千万不要喝,最好直接泼他脸上。因为轮回酒是凡间常见之物,人尿。断头酒就更不用说了,一听就不是好东西,希望各位永远用不上,大清早就亡了,砍头这种残酷的行刑方式也取消了。​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据说鸡只是鸡蛋产生新鸡蛋的载体,而人也只是基因繁衍新基因的机器,或许基因才是整个生命世界里真正的主人,我们都被它耍了。你以为人们双双坠入爱河是两人前生的约定,其实只是两股基因链条想要再次重组驱动的使命召唤。对了,就连前生今世往复轮回这个传说,都是基因指导编码下脑蛋白构思传承的产物。一代代生命就这样被送到了人间,如果他们也有交通工具的话,那搭载他们的就一定是紫河车。虽然有关紫河车的药物功效没有任何科学证据,但不妨碍我们欣赏这个优雅的命名背后那充满浪漫色彩的联想。东拉西扯了这么多,真正有用的只有一个关于现代药物的命名原则,就是大家不要选那种一看名字就有暗示效果的药物。比如说某种宣称能治疗当下流行病的药物,名字叫作「大聪明清瘟口服液」,一看就是只有聪明人才会相信并使用的。
2022年11月16日
其他

如何面对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遇人不赎》是一个结构非常精巧的喜剧小品,尤其是最后的反转真是让人笑里含泪,即使没有过相关经历的年轻人,似乎也能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可能是因为所有的观众都明白,我们每一个人迟早都要面对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在希腊神话中,人死后灵魂会来到冥河,付一枚金币给摆渡人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漫画‖一个男孩吞下了 9 颗磁力球,这是他肠道发生的可怕变化

医生的话:这个小男孩的故事,是我在门诊遇到的真实病例。磁力球,又叫巴克球,体积小、有光泽,色彩鲜艳,对婴幼儿非常有吸引力,很容易被当成糖豆吃下去。即使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持枪杀人案,为情所困不是你成为人渣的理由

每当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就总有些奇怪的人特别同情罪犯,千方百计找受害者的毛病,相关话题已经写过好多回了,就在旧文里再摘抄一部分吧:命运不承诺你在这段爱情中必然能获得幸福,但允许你对此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为这一虚无缥缈的目标而努力争取,你的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任何一场恋爱都可能以失败而告终。失恋后可能无比心痛,绝大多数轻者数月可自愈,重者终生迁延不愈,只能带着心灵上的无限创痛苦捱余生的暗淡岁月。——恋爱知情同意书爱而不可得或得到了也会失去乃是人生常态,情欲之火,有时能把一个人的脑袋烧焦。情欲原是世界上最难满足的欲望,对于因此而产生的痛苦,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没有任何好的解决办法。即使有些人侥幸得到了理想中的爱情,也并非一劳永逸,因为情感的迷人之处乃在于短暂易逝且不可控……这世间一切的美好,都不是永恒的,爱情有多美好,就有多易变。你有付出爱的自由,却无要求对方必须回馈的权利。爱过,就应懂得放过,放过,是放自己一条生路,给彼此以重新开始的机会。爱情是奢侈品,远不是人生必须,人类虽然多达以数十亿计,但一个人收获理想爱情的概率其实并不比濒临灭绝的动物寻找交配机会容易多少。我们生而为人,我们去爱,就几乎必然会经历伤心。这与爱的本质有关,无论诗人怎样赋予爱情以浪漫的色彩,爱都是人类性欲的衍生品,大自然从来都是无情地嘲弄着人类。男女间肉体的交合,无非是人类种群延续这一宏伟的自然进程中非常微不足道的一瞬。爱是一种近似癫狂的激情,是一种假以时日就可以自愈的精神病。自然无意赐予人类幸福,我们的一生注定了要经历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有情皆孽,无人不冤,悲剧是人类生存的底色。——情欲之苦,就连医药之神也没有治疗办法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和不牺牲体面的方式解决麻烦,考验的是一个成年人的智慧。众生皆苦,但这苦不是均匀分布的,其中有一半的人承受的苦难更多,这些苦难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甚至人为的还更多些。——美女跟我几度良宵之后就拉黑了我的联系方式,为什么啊?有时候,人生的某些困境注定是摆脱不了的,那些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和绝无可能愈合的伤痛,也许注定将成为你余生的一部分。大部分人注定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像推大石头上山顶的西西弗斯。在生存面前,痛苦是一种奢侈的情绪,世界不欠任何人一个幸福,异性不欠你一个理想的伴侣。——面对无解的人生困境,也可以带着遗憾和伤痛活下去如果用我们熟悉的语境来总结人类两性关系状况的话,那人类就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体,以偷情出轨等多种两性关系为补充的灵长类社会性动物。可即使有这么多种两性亲密关系的模式,也仍然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异性之爱,或短暂地得到之后又失去。善意一点的说法是,这或许要从多方面找原因,但其实最应该做的,还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来的匹配也会在经过一段相交平行相伴之后,渐行渐远乃至各奔东西。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既能清醒地接受任何人的亲近,也能从容面对任何人的疏远。任何人的选择其实都是一种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取舍,别人舍弃了你,就说明你不配成为人家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因为不被选择就心生怨恨,那么你可怎么面对这凶险异常的人世间呢?要知道因爱而生的怨恨,很少真的是来自别人的伤害,而是源于自身的软弱和无能。——如果你得不到异性的爱,主要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决定一个女人能否获得幸福的人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她所在社会的文明程度。想让一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保持极高的道德水准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人要处在人类道德底线的边缘,可这些人为什么不能是女人?渣男的数量是不可能降下来的,不把渣女的数量提高到同一数量级,这个社会是瘸腿的不平衡的,要渣一起渣呗。——女人出轨会导致什么后果?
2022年7月31日
其他

杀子骗保,禽兽不如!

我没想到那篇谈磁力球的文章阅读量还挺高的,我经常会谈及儿童意外伤害的话题,无论是建议家长扔掉磁力球玩具,还是希望有车一族为儿童配备安全座椅,我的初衷都是希望家长能尽到必要的义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意外伤害。随着医学的进步,很多原本的致死性疾病都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所以儿童因病而死甚至已经不再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了。此消彼长的结果是,意外伤害反而成为了我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根据我国的数据,每年有超过20万儿童因意外而死亡。因意外而致残的,更是远超死亡人数。我们知道,医学上尚有许多未解之谜,有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搞不清楚,但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却再清楚不过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家长不给孩子买磁力球,那就不会有因此造成的消化道穿孔,家长给孩子配备了儿童安全座椅,那就是会降低孩子在车祸发生时受伤的概率。我国每年有2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中国汽车事故中儿童死亡率约为美国的2.5倍,欧洲的2.6倍。如果再考虑到我国汽车的千人保有量还不足美国的八分之一,我们就更有理由认为,进一步降低儿童在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是可能的了。我相信这样的呼吁总会影响一些家长,总会保护一些儿童免受不必要的伤害。但我们正常人哪里会想到,有些儿童还会死于父亲的谋杀呢?有些人的阴暗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果你知道这个恶棍即使成功地拿到赔偿也没有多少钱,就更会为这样的恶行感到震惊了。其实保险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人性的阴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33条之规定,对于父母为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在被保险人成年之前,各保险合同约定的被保险人死亡给付的保险金额总和、被保险人死亡时各保险公司实际给付的保险金总和按一下限额执行:(一)对于被保险人不满10周岁的,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二)对于被保险人已满10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这个立法逻辑已经很清楚了,为了避免过高的金额刺激有些家长泯灭人性铤而走险,保险金的给付金额实际上已经设置的很低了。以这个新闻,如果那个可怜的孩子已满10周岁,倘若那个禽兽父亲得逞了,也不过就能拿到区区50万元赔偿。50万元虽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跟一条鲜活的生命相比,跟自己至亲骨肉的生命相比,它又算个屁呢?!有些网友对于这则新闻的标题很是不满,认为这好像在暗示这样的恶行女主播也有部分责任似的。应该说这样的不满是有点儿道理的,因为它模糊了主要矛盾,性欲虽然是人之大欲,但说到底,性欲在漫长演化史上的出现终究还是为了种群繁衍,于人类而言,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所以性欲在本质上是应该服务于繁衍这个目的的,这一大前提,即使是在可以避孕的时代,也依然是成立的。作为个人,你当然尽可以在主观上将性行为视为增进友谊的纯娱乐手段,但就生物学层面和社会层面来说,人类的性行为就是为了繁衍而存在的。倘若人类世界在以性为纯娱乐手段这条路(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条邪路,我倒不想这么说)上走得太远,那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甚至惩罚,其后果也就不言自明了。而杀子这样的恶行,则直接颠倒了人伦,就是野兽也不会这么干。我从来不信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所谓的高智商犯罪,犯罪分子总体上智商都要低于未犯罪人群。因为罪恶的最主要原因很可能就是愚蠢,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贪婪或一时激愤。典型如新闻中的这位禽兽,他不就是蠢到自以为能瞒天过海才会犯下这样人神共愤的恶行么?在人类的历史上,杀婴行为曾经相当普遍,这可能部分地因为,有些人认为既然孩子是自己生的,那么父母就天然地拥有对孩子生杀予夺的大权,甚至时至今日,有些人还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谬论,完全没有儿童权益应该受到保护这一观念。各地的儿童医院几乎都收治过因家长的殴打而导致的重伤患儿,伤重不治者亦不在少数,每次这样的新闻出现都会引起群情激奋,事后却又一再让悲剧循环……说到底,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如果在一个人群中,连家长可不可以打孩子都无法形成共识的话,出现极端恶行,可能就不会是小概率的事情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许防微杜渐才是避免极端事件出现的最有效途径,在一个普遍尊重儿童权益的社会,至少能大大降低儿童受到来自成人伤害的概率。就像纪伯伦的那首诗写的那样——“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不属于你。”他们属于文明世界,理应受到文明世界的保护。也许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己能力有限,但只要我们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就是在为明天更美好的世界添砖加瓦。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人生无常,但祸从口入还是应该避免的啊!

这个话题都有点儿说腻歪了,不愿意看到可避免的悲剧一再出现,胡乱上些图吧。这是患儿误吞异物后的超声影像,你猜猜这是个啥?这是一枚1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我完全相信南京的调查结论

近些年离谱的事有点儿多,有些事是在公众的密切关注之下才获得不那么圆满的解决的,更有一些,迄今我们也没有看到结果,由于利益牵扯巨大,背后迷雾重重,但我们每个人的日子又都那么艰难,坏消息层出不穷的,很多就算没结果,大家也就淡淡遗忘了。但南京玄奘寺这件事,官方的通报是可信的,我先把结论放在这里——凡是不相信这个官方通报的,凡是认为这背后还有尚未挖掘清楚的阴谋的,都是大傻逼,其智力水平应该是跟那个吴某某不相伯仲的,属于傻逼的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天上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昨天晚上看了电影《人生大事》,据说好评如潮,很多人在影院里就哭得一塌糊涂,这部电影确实颇有动人之处,我也能感受到编剧导演的野心,但我觉得,影片的叙事有点儿散乱。死亡是哲学永恒的议题,以死亡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向来不乏佳作,《人生大事》从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故事入手,讲述他们的悲喜人生,立意可谓新颖。故事的主线是三妹与小文在互动中成长,这条线是讲得最清楚的,一个幼小的生命会激发起人性最原始的关爱下一代的本能,能让寻常人的生活从此变得富有张力和激情,这样的故事,无论是在人世间还是电影里都不胜枚举。很多人都见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都不能让一个人变好,那他就再也没有变好的机会了。就像冉阿让如果没有收养珂赛特,他的一生该是多么无趣。大小两位主演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尤其是小文的天真灵动给人印象深刻,更不要说她的几场哭戏,更是直接让许多大观众也要忍不住陪她一起哭了。但可能是受篇幅限制,几条副线好像都没有太讲透,创作者想拔高殡葬行业的高度,可我总觉得差了一层,有点儿隔靴挠痒的感觉,并没有把这层意思传达得太透彻,或者说并没有让观众就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了解了。老莫与三妹的父子冲突从产生的缘起到后来的缓和都有点儿莫名其妙,转弯转得太快,缺乏必要的铺陈,二哥的死,对老莫的职业坚持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交代上也缺乏逻辑。姐姐、姐夫的角色甚至有点儿多余,没看明白他们对故事的推动起了什么作用。影片中诸如此类的冗余之笔还有好几处,这就让该作品距离真正的上乘之作有了挺大差距,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本片算勉强做到了一半吧,删繁就简的功夫差了一些,结构不够紧凑。但我仍然推荐各位走进影院去看这部电影,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果是在近三年里失去过亲人,我们都应该清楚,那简陋的丧仪留下了多少遗憾。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因为死亡,生命才变得完整。人类的死亡,不应该如此潦草;我们需要一个仪式向亲人好好道别;我们需要一个缓冲来接受亲人已经永远离去这个残酷的现实。这一切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必要的。还有一些散乱的心思,也一并胡乱写下来吧。可能是因为罗京民此前的郝兽医的形象太过成功,所以当我看到老莫出现的时候,多少有点儿出戏。团长的剧集最后交代的仿佛是剧中人在和平年代转世之后的生活状态,难道老莫也是郝兽医的转世不成,难道的他前生的记忆里,还有死啦死啦在庭审时的那一番叫魂?有了郝兽医,影片里的人物说的还是四川方言,那说四川话的那个叫小醉的姑娘又哪里去了呢?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世间所有的离别,都是在相聚的时候就注定了的,正如死亡让生命完整,离别也让相聚完整。你没有如期归来,这正是离别的意义,所以,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我已经失去过好多位亲人了,他们也都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了么?至于生离,那更是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很多人相见的第一面就是人生当中的最后一面,从此再无交集的生离,也跟死别差不多吧。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原来生时离你而去的人,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类似的话题写过好几次了,感兴趣的朋友也一并看一下吧:谈谈离别所有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心灵奇旅》
2022年7月7日
其他

理想主义不会带来个人幸福

我经常收到一些年轻同行诉说痛苦的私信,但我很少回复。有时候清醒却看不到出路,生活质量可能还真的不如那些一直没有醒来或者装睡的呢。人类在本性里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人类社会究竟可以美好到何种程度,没有人知道,其上限可能是没有封顶的,每一代人都只能生活在这一历史进程当中,每一代人都不可能觉得他们的理想都已经完全实现。体面而正直地活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份代价并非谁都能承受得起,所以,每个人在面对现实世界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妥协。说到底,维持生存仍然不容易,人类社会的产生最初也并不是完全按照理想原则来设计的,它是动物界漫长演化的结果,是各方合力造就的,它无关理想,可能只是符合部分成员的利益。理性、科学,乃至公平、正义、自由、权利、尊严……这些都不是天然存在的,它们只是很偶然或者说很幸运地在很晚近的时间才出现,这些领域的进步,无不是经过了漫长曲折的探索、付出过惨重代价才取得的。我们有幸比所有的祖先都享受到了现代文明,而在此前,一千年前的祖先可能跟两千年前的祖先在生活状态方面没有太大区别,如果与现代社会相比较,也许他们距离野兽或牲畜的状态还更接近些。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繁荣和觉醒,也带来了冲突和撕裂,人类野性难驯,却也步履蹒跚地进步了。只不过闻道有先后,不同族群之间,乃至不同的个体之间,进步的幅度并非均一一致,文明尚有死角,繁荣背后有阴影。总有些野心家只想把科技的进步转化为扩张自己权力或利益的手段,他们不希望人民掌握全部的真理,教给人民的是连他们自己都不信的陈词滥调。所以也就无须奇怪,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几近于零。他们没有发现真理的能力,但很擅长虚构各种体系,他们无法用科学的手段证明自己的主张,于是就想方设法通过诡辩和玷污语言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假装别人会相信那一套。他们这类研究的本质,是提供了一套不动摇原始观念、理论的逻辑,所以关于这套理论的所有研究已经沦为一种基于信仰的经验主义程序,即不断形成新证据来证实一个得到信徒们普遍认同的「事实」。有些识破他们这种伎俩并大声嚷嚷出来的人,就会被视为异端,遭遇种种打击也就不足为怪了。当你想清楚了这些,就应该意识到,对抗这些邪恶的势力并不容易,甚至想保持纤尘不染独善其身都难,因为所有人都活在现实社会这张巨大的网罗里。人类的繁衍可以解释,但对于宇宙来说,你我的存活毫无意义,如果你只希望在有限的一生里满足最原始的欲望,比如占有足够多的金钱和美女,那么理想主义就是你通往这些目标路上的绊脚石。你想为人民解惑,不愿意他们被谬误蒙蔽,无论多么小心翼翼谨慎从事,也都是明火执仗地与野心家作对,自古以来,这类人都没有好下场。人类总体上是鼠目寸光的,那些侥幸掌握了愚弄人民的权力的野心家也强不到哪里去,他们分不清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哪个更重要,他们不知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应该如何权衡。在古代,他们审判了伽利略,他们烧死了布鲁诺,但太阳也不会绕着地球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梵蒂冈教皇直到
2022年7月2日
其他

由儿童受伤说起

最近的乐趣是看朋友圈里的南方人抱怨酷热难耐,哈尔滨可凉快着呢,我今天中午睡觉开着窗,居然给我冻醒了。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必然增加,相应地,儿童医院因为受伤而来就诊的孩子也就多了起来,有时候噼里噗噜像下饺子一般一拨连着一拨来。很多年轻的家长就会很自责,甚至在诊室里就哭了起来,总觉得自己应该更小心一些的。我今天不想谈什么医疗原则,早都说烂了。只希望家长朋友们不必太过焦虑,受伤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你再怎么尽心尽责,也做不到万无一失,差不多得了。儿童医院那就是修理小朋友的,我们大部分时候都能修好。很多时候甚至也不是我们修的,人家自己好的。猪圈里的猪是不会骨折的,但谁羡慕它们的生活?监狱里的囚徒也绝不会死于交通事故,可谁愿意蹲监狱?每个人的死亡都是自打出生那天起就确诊了的,只剩下死亡证明的填写日期还不确定。可怕的并不是我们终将死去,而是未曾真正自由地活过。自由与安全是矛盾的,谁愿意为了绝对安全放弃自由?我们只能活在可能性当中,不能活在一个确定无疑的环境里。适当防护就行了,别学许褚赤膊上阵,那被射成刺猬就叫求仁得仁。不进行任何室外活动,当然减少了受伤的机会,可久坐也增加了健康风险。不去爱人,当然不会承受心痛,可也失去了极致销魂的机会。不做任何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当然避免了失败的沮丧,却也永远失去了进步的可能。夏天到了,当玩尽玩,受伤算什么,爬起来,擦干眼泪,咱们继续嗨。世界属于勇敢者,世界属于热爱自由的人。来谈谈你小时候都受过什么伤吧,给大家笑话一下呗。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医学教材编写者应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良知

据说今年报考医学专业的人考生比往年明显增多,我相信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和24年前的我一样真心热爱医学的。由于疫情管控的缘故,这届考生中的有些人,可能三年高中生活里有相当一部分时间上的都是网课,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五年八年乃至十多年的医学学习中,能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当中进行。对于现代医学教育,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有关循证医学的教育,至于教育形式,我觉得倒不一定非要有一门专门叫循证医学的考试课,而是这种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当中。说起来惭愧,虽然我国在1996年就成立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也是在这一年,王吉耀教授正式将「evidence-based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还是一地鸡毛

之前看到有评论说不如《英雄儿女》《上甘岭》,那可能是童年滤镜的缘故吧,算另一种形式的崇古,我觉得中国的电影工业比当年还是有进步,老电影里对美军的矮化相当明显,《长津湖》里塑造了战斗力足够强悍的美军。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请问你有什么证据?

智能手机的普及,显著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门槛,大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这样的便捷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各方认知水平的巨大差异,相当一部分交流属于无效交流。在这样效率低下的交流过后,非但互动双方都不会从对方的阐述中收获任何有益的见解,反而还有可能双双都强化了既有的立场和观点,变得更加顽固。(这可能也是「逆火效应」形成的基础,但「逆火效应」不是必然发生,人也不是绝对不可说服的,关于这点我们在文章的最后再说。)所以有人不乏悲观地指出,而今的互联网上只有撕裂而无交流。有人认为,所有的争论都是有关定义的争论,这一观点就算不够准确,至少也揭示了有关争论的部分真相,即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基本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一、比如当有人提出一个医学建议时,我问:请问你有什么证据?我们常见的一种回答是:亲测有效。可此人的治疗经历,可以被当作证据吗?如果刚刚接触这类话题的读者看到这里时稍微懵了一下,就说明有关证据的概念我们是有必要厘清的。在前循证医学时代以前,或者再早一些在现代医学体系成熟以前,倘若一位医生因为某种疗法被人告上法庭,但有大量类似「亲测有效」的认证出现,这位医生很可能就会被判无罪,在法律上,如果证人没有撒谎,那么他所做的「亲测有效」的陈述,就是会被法庭采纳的证据(证人证言)。但如果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即使这个「亲测有效」并非谎言,也仍然不能被视为证据,因为在循证医学的语境里,证据有着更苛刻的定义。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理解了什么叫循证医学层面的证据,你可能从此以后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而这样的蜕变一旦完成,你就再也不是从前的你了,就像在灵山脚下通过凌云渡后脱离了肉体凡胎的唐僧。严格来说,「亲测有效」并非证据本身,但是这样粗糙的观察可以构成生产证据的原材料,循证医学创始人戈登·盖亚特认为:任何经验性的观察都可以构成潜在的证据。既然是潜在的证据,那么它们就面临着两种命运——一种是经过系统收集和评价之后,登堂入室成为真正的证据;另一种(这种更多)则是被排除到证据之外。2000年,循证医学奠基人大卫·萨克特将临床证据定义为: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各种临床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2005年,有学者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来定义证据,结论为:证据是最接近事实本身的一种信息,高质量方法恰当的研究结果是最佳证据。由于研究常常不充分、自相矛盾或不可用,其他种类的信息就成为必要的补充或替代。2008年,我国学者将卫生研究中的证据定义为:证据是经过系统评价后的信息。看到这里仍然很懵的读者一定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构成医学证据的要求这么复杂?不都说眼见为实么?不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么?不都说别管黑猫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么?二、这是因为疗效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望可知。人类医学的历史虽然长达数千年,所谓的名医数不胜数,但古代医生的治疗措施,几乎都是无效的,人类的各个种族所以能够繁衍生息至今,而没有被哪一种疾病或瘟疫灭族,靠的并不是古代医学的庇佑,而是几百万年甚至更长久的演化力量赋予人体的免疫及修复功能。无论在多么险恶的环境下,总会有人可以活到性成熟的年纪。刘夙老师的扑克牌,我建议各位全套收藏疾病不治而愈是常有的情况,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疾病的自限性,最典型的比如普通感冒,即使你不使用任何药物,熬过症状最严重的几天,身体也就慢慢复原了,即使是有些比较凶险的疾病,比如大叶性肺炎,据估计,如未经治疗将导致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我们感觉时间越过越快了

我相信所有读到此文的人,都会有这个感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一眨眼,自己都已经从新人变成前辈了,孩子都老大了,父母忽然衰老了,枕边人都开始脱发了,好友都离开这个城市很多年了,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几十年了,恋人已经分手很久了……可有的时候,午夜梦回,半梦半醒之间,我们却感觉一切还仿佛是当初的样子,从当初到现在的变化就像是在一夜之间甚至是一瞬间发生的,岁月为什么这么无情,时间过得为什么这么快?但残存的理性告诉我们,时间流逝的速度并没有加快,我们还是能准确计算出几点起床就不会导致上班迟到,说明我们对时间流逝的速度仍然有一个正常的估计,如果我们真的错误地估计了时间流逝的速度,那么所有人为了避免上班迟到都会越起越早,直到被这种紧迫感刺激得根本不敢睡觉。很显然,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认为时间在加速就是一种幻觉。那么为什么我们普遍会产生这种幻觉呢?这与我们主观上对时间的感知有关。我们是如何感知时间流逝的速度呢?如果参考物理学上关于速度的定义,v=s/t,那么我们所感知的时间流逝的速度也应该是一个比值,分子是时间本身,那么分母应该是什么?我们上班不会迟到,是因为我对一小时半小时的流逝速度感知是不变的,分子是一小时,而分母也是一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时间是匀速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比如我把时间拉长到43年,这个时间长度作为分子,此时分母是什么才会让我们觉得时间加速了?我一夜没睡,想到了答案,是一生。这个模型就能解释我们的幻觉了,当时只有10岁时,你跟爸妈坐长途汽车一个小时你都会觉得无比难熬,因为当时你的一生也只有10岁,但10岁也是一生。随着你年岁的增长,你的时间感知模型公式上的分子越来越大,而分母则不变,仍然是一生,所以,你感觉时间加速了。这张照片大约是我6岁时拍的,当时弟弟4岁,两个表妹一个4岁,一个2岁,可我时常觉得,那个二叔从县城带回来相机给我们拍照的午后就像是昨天的场景一样,可其实我们四个人的女儿都比这张照片中的我们大许多了。毫无疑问,在时间感知的问题上,大脑骗了我们,我们讨论的感觉分明就是幻觉。可是,如果与亘古永恒的时间相比,我们那区区短暂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幻觉?谁的出生,不是在等待注定中的死亡?我们生前和死后的世界,于我们本人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如果人生就是幻觉,那它当然毫无意义。为了对抗这种虚无,我们不得不强行赋予它意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高明的骗子,虚构一个意义,欺骗自己度过这短促无聊的一生。于大脑而言,所有的信号都是平等的电刺激,但我们在这里又出现了幻觉,我们感觉那些最强烈的快乐是短暂的,比如相爱和性高潮,而最糟糕的痛苦则是无限长久的,比如生离死别和病痛,类似的对比我们还能举出无数的例证。可纵使我们意识到了生活中的一切感知都是幻觉,却也跳不出这幻觉,只能在大部分时间承受着无边无际的痛苦,在某些瞬间享受短暂的快乐。生命是幻觉,也是燃烧的焦灼和欲望,死亡虽然可怕,那意味着你再也无法享受那短暂的快乐,但死亡也是一切悲剧的彻底终结。时间啊,好不禁过。无论何时死神来敲门,你曾经走过的那段岁月,都叫一生,这大概也是众生平等的另一个证据。
202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