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7)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4-09-0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7)

老师,一个美丽的称谓 

汪惠迪


我小时候听人讲过一句俗话: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儿王。1951年夏,我初中毕业,家无五斗粮,只好选择去当孩儿王,于是报考常州师范,因为读师范可享受人民助学金,正好是一个月的伙食费。结果我考上了,读了3年,1954年毕业,本该去当小学教师,但当时国家的分配方案规定,应届毕业生80%须继续升学,报考高等师范学校(高师)。那年我17岁,是班级中年龄最小的,就被分配进了80%那个群。经集体报名参加统考,放榜时有一位同学未录取,录取的同学被分配到华东、东北等几所高等师范院校;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大)的最多,有24人,进了中文、数学、地理、物理、体育等系。中文系共3人,本科1人,专科两人,我是专科。

1956年夏,两年专科毕业,本该去当中学教师,中文系却有10人分配到曲阜师范学院(现曲阜师大)当助教,我在其中。我想学历这么浅,当什么助教,助教好歹也是大学教师的职称啊。但是也没有放着助教不当,非要去当中学教师的道理啊。何况学历浅也不是我的选择,更不是我的错,唯有边工作边进修,加把劲儿,努力提升自己了。

我选的专业是现代汉语,那时分得很细,我“助教”的是语法修辞部分,于是马建忠、黎锦熙、王力、吕叔湘、朱德熙、丁声树、张志公等专家的著作,全部买齐,一部一部地恶补。今年春天在常州,居然在我老弟家找到了当年的读书笔记,是我1979年“外流”时寄存在他那里的。

曲阜是我国的一个小县份,我到曲阜工作时,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柏油马路,凡跟现代化沾边儿的,通通没有,放眼是一片青纱帐。国家怎么把大学办在这样的地方呢?原因是曲阜没有这没有那,可是有个孔夫子啊!

孔子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曲阜是这位圣人的家乡,在孔圣人家乡办所师范学院,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国际意义、现实意义……说有多大就有多大。




曲阜孔庙大成殿内的孔子坐像


曲阜师范学院1955年始建,前身是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在济南。1956年5月,教育部批准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曲阜师范学院,同年9月搬到曲阜新校舍开课。学校在曲阜西关外,占地300亩,有自己的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停电停水是家常便饭,所以新同事报到,每人就发一盏煤油灯。我们每晚是在煤油灯下苦读的。1985年11月,曲阜师范学院更名为曲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从1956年到1962年夏,我在那里当了6年教师,请调回乡工作后,继续当教师,直到1979年5月移居香港,我在内地总共当了23年教师,不过有10年没教书,不只是我没教,是全国的教师都停教了。

香港不认内地大学的文凭,在内地读医科读师范的,移居香港后不能从医从教,那就只有当工人去了。我在内地是“老九”,到香港后却成为“老大哥”的一分子,然而并没有产生光荣感。何也?当时内地普遍的认知是,外流的知识分子到港澳后“沦落”了。我当过电镀、建筑、纺织三个行当的工人,到哪里都遇到跟我身世相同的“天涯沦落人”,很多是归侨或侨眷,钢琴老师去摆摊卖菜,医生去当保安等等。

1981年我通过应征到一家报馆当校对员,谁知工作了一个月,报馆就停办了。报馆关门我失业。姚德怀先生得知后,打电话关心地询问我的情况,知道我“待业”在家,便约我次日傍晚到弥敦道的一家饭店见面。我依约前往,两人喝茶、聊天、吃饭,姚先生做的东。第二天姚先生打电话对我说,他决定请我到中国语文学会帮忙,从事撰稿、编辑和教务等工作,我就去上班了。我是1979年5月到香港的,中国语文学会刚成立,我从报上看到消息后,就申请入会了。当了会员,就有机会参加学会的活动,这才认识了创会主席姚德怀先生。

我在学会工作了两年多,1984年9月,我应征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职位历经两年终于有了结果,我被录用了。我按规定提前一个月向姚先生请辞,他听我说明情况后对我说:“这是好事情啊!”他同意我的想法,到新加坡去接受一次新的挑战,并且勉励我到新的环境后好好工作,做出一番成绩来,同时跟学会保持联系。

临行前,学会主席姚德怀先生、副主席毛钧年先生(已故)设宴欢送,晚上在学会附近洛克道的美利坚饭店筵开两席,气氛热烈。至今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依然感恩不已。




姚德怀先生(左)和我

1994年2月19日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年近半百,离家离国,告别香岛,复下南洋,愈走愈越,亲情友情,兴奋不舍,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我想,总有一天会回来的,继续当教师,就不敢心存奢望了。

但是,我在《联合早报》除了当编辑,还兼任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是公司的同事,课程由管理层决定。因此每每有培训任务时,我就客串一回老行当,虽然是临时的短暂的,但同事们在培训期间会叫我老师,时间长了,平时也有同事称我老师。报馆是媒体,不是教育机构,何来老师?我心里明白,同事们称我老师是客气,我可不能把客气当老成,行事必须谦逊、低调。




联合早报——透视新加坡之窗


1995年报纸编辑出版全程电脑化前,所有编采同事面对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在电脑上码字,采用什么输入法。电脑上手早的同事,采用笔形输入法,用的多半是仓颉输入法,也有用王永民五笔字型输入法的。但是,新加坡实施双语教育,通行英语,在使用英语键盘时,舍拉丁字母而取汉字笔形,对新加坡人来说,在情感上就很难接受。公司培训部和我认为应当采用汉语拼音输入法。但是,华文报集团四百多位同事,中老年同事没学过汉语拼音,或虽然接触过,但是因为长期不用,早已荒疏。不过多少还是有点基础的,至少21拉丁字母还是很熟悉的,即使当年学的是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玻、坡、摸、佛这些音还是记得的。




双唇音b p m发音示意图




四声顺序练习


教汉语拼音的任务落到我身上。我在移居香港前几年教过回城老三届知青,他们修读两年,毕业后当中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是必修课,必须学汉语拼音,我教过几遍,对教成人学拼音有点经验。

公司培训部决定开办业余汉语拼音学习班,每期9小时,每次半天,都在下午,连上3节,每节1小时。公司规定,编采人员和行政辅助人员都得参加,总编辑也有参加的。在培训期间,同事们都尊称我为老师。后来,连总编辑林任君先生也叫我老师,叫得我汗颜无地。

我退休回到香港后,曾多次应新加坡教育部的邀请,在学校假期专程到新加坡担任专题培训课程,学员都是中小学华文老师。在培训期间,我跟学员互称老师,老师与老师,亲上加亲。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真是一个美丽的称谓啊!

现在,我过着候鸟式的生活。冬天在香港,春天回内地。家在江南水乡,经济非常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岁月催人老,山川记子游。当年我教过的老三届知青均已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个个年届古稀,见面时大家互称老师,而熟悉我的新知旧雨,也都叫我老师。

老师,一个美丽的称谓,我的最爱,将陪伴我终老此生。




教师的称谓


END

审核|郭   熙

策划|刘   慧

文字|汪惠迪

图片|汪惠迪

编辑|李思敏



往期推荐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6)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5)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4)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3)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2)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1)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0)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HUAY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