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家林:失独之痛后续

王家林 作家文选 2023-02-21


失独之痛后续

【之一】

    《失独之痛》文章在《作家文选》公众号发出后反响很大,两天时间就有2000多人阅读,我原连队一徐州女知青,在兵团与我们同一连队,67届高二,担任排长,连队入党,积极肯干,为人义气善良,回城后上徐州师范大学,后分配中学工作,后担任校长,在领导岗位退休。儿子在机关工作,家庭富裕幸福。

但后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家庭发生变故与不幸。丈夫、儿子先后去世。她看到我《失独之痛》文章后流泪泣哭,她平时很忌讳避谈这些痛苦之事,今天敞开心扉讲一个多小时,连讲多声感谢,还有这多人关注关心他们这个不幸的群体,说出他们的心声与痛苦,帮他们讲话。

    我们也百般安慰她们要保重身体。

    世间千般不幸,失独最令人愁肠百断,苦绪百结,痛楚千缕。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一直是家庭生活的全部支撑,传承与希望,特别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如果突然变故,物是人非,化为乌有,这种打击轰雷塌顶,天崩地裂,任何劝解都难以使痛者走出痛苦。

    这位知青朋友,失独家长,说平日她缄默不语,更讳莫如深不与别人谈儿子伤心事,今天敞开心扉,向我们倾诉,她说经常神志恍惚,以泪洗面,痛不欲生,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彻夜辗转难眠,吃安眠药也难入睡,心脏病加重,时常吃速效救心减缓。

     幻觉中,她每天都会去自己家附近的公交车站,因为以前儿子每到周末就会坐这趟公交班车回家,经常雨中,风中,雪中,她还拿把伞,说去公交站接儿子,怕儿子淋湿,去等儿子回家。然而,车来车往,却再也无法看到儿子的身影,家人要拉她回家,她不肯回去。有一次她真看到"儿子"下车了。这是一个个头、长相像她儿子的青年人,她就跟那年青人走了好久,年青人到家了,看见身后紧跟一位步履踉跄的老人,年轻人母亲就询问何事,她似有清醒,讲清原由,说:“对不起,你儿子非常像我逝去的儿子,就跟随进来。”

    这个年轻人的家长非常同情,劝他:"放下悲哀,走出痛境,好好活着,就是最好思念。"

    这女知青还告诉我们,他先生患肾衰竭,卧床20年,每星期血透三次,她服侍先生20年,四年前去世。她十分痛苦,成天沉漫在悲伤中,在机关工作的儿子十分孝顺,说:"妈,你老生活在老房子里,触景生情,见物伤心,换了环境吧。

     于是儿子给妈妈另外买套小户,换了环境,又靠近儿子,悲伤情绪稍微好些,心情渐渐开朗,但祸不单行,三年后儿子又患病去世她未说何病,我们又不便问。

    她再度陷入绝望与痛苦中,曾想随儿同去,一了百了,但还有11岁的孙子,要抚养照顾,只能在痛苦与思念中坚持硬撑,每天接送孙子上放学,生活起居,虽然孤独,伤悲,辛劳,但抚养孙子的信念使她坚韧,家中安装空调,她帮安装工拿东西,工人讲你拿不动,叫你儿子帮助拿,这下触动她痛处,顿时泪洗满面,但她不愿意讲家中不幸,转身擦干泪水:“儿子在外地工作。”

    她还告诉我们:儿子不死,今年43岁,儿媳妇小5岁,38岁,也很可怜,很辛苦。”欲言又止,儿媳妇还年轻,她担心以后咋办?


【之二】

    一位苏州知青看了《失独之痛》后泪洒满襟,感慨万千,给我传信:我女儿于1999年7月病逝,那时她成婚一年多,没有孩子。她刚走的那段日子,因我爱人还在上班,我一人在家,泣涕不止,泪流满面,坐立不安,那种刻骨铭心,刺心戢肉的痛楚,用语言难以形容,我认为女儿未亡,还在上班,常常拿起电话与她通话,自言自语"女儿好吗!妈想你。"打完电话就放声大哭,哭得无力,就哀嗯喘息,后来实在受不了,曾动过自杀的念头,遗书都写好了,我的妹妹见我难以走出哀痛的境遇,不放心,常来劝我,她发现我想自杀,猛然喝醒我:“姐姐,你好糊涂啊,你走了倒是一了百了,让父亲怎么办?让老公怎么办!千万别傻啊!”

    我有点警醒,为了年迈的父亲,为了爱人,为了撑起这个破碎的家,我逐渐打消了轻生的念头。真是:憔悴年来甚,熬岁黯然伤。不幸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后来因心情,饮食,睡眠质量都急骤下降,患上心脏病,严重的心肌缺血,喘息困难,胸闷心悸,只好住院治疗,医生知道我的情况,除了药疗输液,还叮嘱疏导我要走出心理阴影,走出哀伤,面对现实,出去参加社会活动,多和人交流。就这样2005年我参加了文艺队(我打小喜爱舞蹈),出去活动了,心肌缺血的症状也慢慢好转了。有时也与朋友,同学外出旅游,2006年去三清山旅游,我和爱人站在高高的山顶,面对辽阔天穹,仰天向长空,歇斯底里

,大声嘶喊女儿的名字,拟把多年的郁闷,哀痛统统抛向天庭,把思念寄往天堂的女儿,喊完后,老两口泪流满面,抱头痛哭。

     那几年,亲戚朋友常喊我们出去旅游,以冲淡愁绪,我们身边总带着女儿的照片,天天拿出来凝视良久,似乎女儿就在我们身边,权当和爸妈一起旅游。

    2014年4月,我老公因思女忧伤积疾,不幸去世。

    我现在知道自己的心态要调整好,拒郁往淡,融入社会,健康生活,才能告慰女儿和爱人的在天之灵。

谢谢作者的关注、关心。失独伤心的事与话,我基本没和别人说过,今天一吐为畅。


【之三】

    还有一位失独知青也从遥远的西南发来信息:《失独之痛》一文令我感怀万千,感谢你的关注体戚。我就是一个失独知青家长,我们下放八年,回城后在街道集体厂糊纸箱,每月工资20多元,1978年结婚,后参加高考,毕业后在机械总厂当工程师,1981年儿子出生,一路健康成长,在学校成绩优秀,模样俊,个子高,篮球也打得好,大学毕业后在外资干白领,2006年在单位同事中找个对像,准备国庆节结婚,家具被褥都买好,新娘房也布置漂亮时尚,乐极有悲,儿子在购买结婚用品时出车祸身亡,大祸突降,我们不能接受残酷现实,眼泪哭着干了,就不吃不喝不睡,两人躺在医院挂水度日,性格也大变,焦躁抑郁,整天无语,如同末日。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楚中,我们捱过15年,如今儿子新娘房仍是儿子生前摆设的样子,我们丝毫未动,只是在喜庆红火的被褥上覆盖着大塑料布遮灰,每个星期我们都会去儿子新婚房去一趟,目睹儿子亲自挑选购买的欧式时尚风格,乳白色时尚家具、沙发、大卫塑像、塑料鲜花,喜庆床单被褥毛毯。我老俩口一边扫灰尘,一边念着儿子的乳名,海子!海子!爸妈看你来,每每来之都泪流满面,特别是过年过节,我们要会带上海子喜欢吃的红烧鱼,儿子的新婚房,我们经常来,但也怕来,触景生悲,睹物落泪,思儿心情骤然而生,令人悲痛欲绝,难以自制。

巧在网上又看到一令人怆痛瞠目的失独家长双双跳楼自杀的消息《一对失独夫妇的悲剧人生》。

    2012年2月10日广州越秀区,下放回城知青,失独家长60岁刘叔,50岁文姨,相隔5分钟跳楼自尽,先是文姨跳下,噗通一声巨响,水泥地面鲜血溅喷,附近居民见状,大惊失色,惊呼救人,随即刘叔又赤脚跳下,头朝下,脑浆迸溅,当场气绝身亡,现场惨不忍睹。

    据领居介绍,刘叔是工人,知青,文姨是拉板车运煤工,后改三轮机车运煤,已有20年,儿子刘岳君,卖电脑,每年20万元租个店面,是个小老板,生活过得去,但20岁就患病去世,父母悲伤至极,在家哭了十几天没出门。再出门时邻居发现文姨已经“一夜白了头”。足见悲哀巨痛。后来文姨人工再孕,生下双胞胎茵茵、亮亮,但育儿成本太高,老俩口含辛茹苦,起早带晚,文姨打短工、拾废品养儿度日,时常抱怨小孩医疗费,幼儿园费用高,承受不起,后来文姨患上精神病,刘叔患上抑郁症,三天前就有人发现他俩在楼顶转悠,想跳楼又止,嘴上念叨不止,后喊保安劝止下楼,三天后他俩又突然窜上楼,一纵跳下,酿成悲剧。

【之四】

    从1979年,国家实现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每年按大约7.6万个失独家庭,至今有1500万。但按现在失独家庭的划分标准,女方50岁以上,不能怀孕,又不愿领养的家庭为失独家庭,按这个标准,中国约有1100万失独家庭。

    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失独家庭虽不幸,但是我们的政府、社会还是关心、关爱这个不幸的社会群体。

    2001年,全国人大颁布《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涉及失独群体社会保障的条款为该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有法律专家分析,这里的“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而且“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概念很模糊。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执行起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

    2013年,民政部文件: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中国计生协针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失独家庭)开展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2013年将把项目试点扩大到全国49个地市。

    2013年12月26日下午,国家卫计委等5部委发出通知,自2014年起,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中央财政按照不同比例对东、中、西部地区予以补助。

   全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也在关心关爱这一不幸的特殊群体。

   中国致公党还为此进行社会调查,发布调查报告: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至少有200万老年人因无子女而面临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由“失独”群体引发的“养老风险”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报告认为,“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养老保障给付标准过低、社区关怀力量不够、各类制度设计尚待进一步完善等。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谢朝华建议,尽快建立和出台合理的国家照顾机制,让大龄失独家庭有一个从日常生活到养老保险完善可靠的保障,同时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给付标准,降低“失独家庭”生存风险。

     中央机关的学者、专家也非常关注失独群体。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已经关注到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未来居家服务机构将为失独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尤其是“长期照护服务”将对失独老人有所倾斜。

    首先是解决服务费用来源问题,失独老人的服务费用的来源基本上就应该是国家来承担的。但是长期而言是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险制度。既包括社会保险也包括商业保险。失独老人不是今天才有,将来可能还会有,长期照护保险应该加快进程。

    公共管理学家、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认为,每个人凝聚成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样不可或缺。这种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是民间自发的,通过一些非盈利组织的运作,对失独家庭进行心理和经济各方面的安抚,确确实实的服务。这方面国家和企业很难做到,必须由非营利组织在互相竞争中、公开透明地执行。


作者简介:

王家林,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高级经济师,江苏省作协会员。与教授合作编写大学商学院正规教材《消理心理学》,写卷烟消费市场调研论文选入大学正规教材《商业写作》课本范文〔仅两篇〕连续四年获江苏商业论文评比一等奖。文章多次登《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商报》《中国物价》《文汇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记者文学》《记者写天下》《瞭望》《新世纪》《中国烟草》《经济时报》《东方烟草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人民网》等。写有专著《睿智铸金叶》、《红花绿叶》、《悟游欧洲》、《欧美行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兵团岁月40年祭》。



鼓励原创  欢迎投稿

邮箱

812905642@qq.com

点击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编辑:裴楚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