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经济》精华版 | 隋斌: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演进、思想理念及对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启示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4-09-04


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演进、思想理念及对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启示


作者:隋 斌

作者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11期


习近平指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中华农耕文明贯穿中国历史,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赓续中华农耕文明,能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本文创新性地从大历史观和文化传承发展维度,系统梳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挖掘提炼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的重要思想理念,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启迪。


一、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


习近平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农耕文明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关系变革相伴相生、绵延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包含中华民族基于农事活动所形成的生产技术、农作制度、发展成就和思想理念等。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演进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中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新石器时期至战国。磨制石器的运用,推动了原始农业的诞生。夏朝天文历的出现,使得农事活动由物候经验上升到历法规范。殷商至战国时期,随着青铜器、铁器冶炼技术的发明应用,中国逐渐步入以铁犁牛耕为典型形态的传统农业阶段。为广辟土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这一时期农学思想迸发,管子、荀子提出“强本论”,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商鞅提出“农战论”,韩非子提出“耕战论”。


第二个时期:中华农耕文明的提升与壮大——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农业全面发展。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引进胡麻、葡萄、苜蓿等多种农作物。农具逐渐向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及旱地耕作技术的发展,北方逐渐成为农业和经济发展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屯田制度大规模推广。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有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一时期涌现出《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一批农学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农学思想。


第三个时期:中华农耕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五代、宋、元。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兴修水利、奖励垦荒、设置粮仓,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万邦来朝的强盛景象。五代、宋、元时期,南方地区的水田耕作技术趋于成熟,成为农业生产中心。随着海运的发展,各类农作物被大量引进。宋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设施已相当完备。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在与汉民族频繁交往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时期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有力支撑了中华文明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


第四个时期:中华农耕文明的徘徊与危机——明、清、民国。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时期在生产技术、农作制度、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没有明显突破,加之闭关锁国,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徘徊不前状态。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尽管一些仁人志士在西学影响下试图改良传统农业,但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异常严峻,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逐渐拉大,中华农耕文明遭受重大挫折。


第五个时期:中华农耕文明的创新与复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中华农耕文明迈入传承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的重要思想理念


中华农耕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智慧和独特的价值理念。


(一)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农为邦本的重农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农业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命脉,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关于重视农业生产的论述,重农思想和农本观念成为治国安邦的基本国策。历朝历代颁布一系列法令促进农业发展。宋神宗时期推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明神宗时期全面推行“一条鞭法”,清康雍时期废除“人丁税”,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政策。在传统农耕社会,农事与农业既是普通民众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国家繁荣安定之基。


(二)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粮安天下的食物观


洪范八政,以食为首。中国自古重视粮食生产与供给,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将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上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管子》记载:管仲向齐桓公提出“服帛降鲁梁”的“农战”计划,鲁梁两国在短短三年内便因粮食短缺而发生动荡。孙子提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西汉时期的政论家贾谊提出“积贮”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认为粮食积贮是“战、守、攻、怀敌与附远”的先决条件。历史证明,只有解决好粮食问题,国家安全和稳定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拓土肥田的土地观


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国家耕地状况决定着国家粮食供给,也决定着国家贫富和生死存亡。历朝历代通过开荒拓土发展农业生产,这与当今“藏粮于地”国策的内涵是一致的。秦国商鞅变法,鼓励开荒种粮。汉末曹操颁布《置屯田令》,有效恢复了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北魏屯田最为典型,设立专门的屯田管理机构。此后,隋、唐、宋、元、明、清都实行屯田制度。中国先民还通过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多种手段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在拓土肥田思想的指导和实践下,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一些原本贫瘠的土地逐渐成为良田,为农业进步和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务实创新的科技观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17世纪以前,中国的农业科技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其原因在于形成了一套以土地集约化利用为基础、以先进农具为支撑、以水利工程为保障、以提高单产为目标的综合性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农具的发明和应用是古代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新石器时期发明的耒耜、西汉发明的耧车、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的应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东汉末年发明的龙骨车等等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水利工程和种子培育也是古代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历代先民在实践中取得了大量农业科技成就,这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基础。


(五)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历代先贤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西周时期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并颁布《伐崇令》,体现出对资源保护的极度重视。到秦国时已将保护生物资源思想形之于法律条文。中国古代朴素而独特的生态思想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以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实践,这是中国传统农业乃至中华农耕文明绵延发展的重要原因。


(六)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激发民力的民本观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多倡导“民本思想”,主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改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已基本呈现出来。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汉初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北魏推行均田制,隋唐推行租庸调制,宋代建立劝农制度,都对鼓励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本思想体现着重视民意、民生和利用民力发展农业生产、巩固社会秩序的传统智慧,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不断推动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演进发展。


(七)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崇尚自然的田园观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孕育出追求依山傍水、田园风光的家园文化,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的价值理念。我国先民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希冀和向往,体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诸多诗文中。各地区的人们依据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建造村庄和房屋,与地势、水系、道路等环境地貌完美交融,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营建样式,展现了古人“顺其自然”的独到智慧。时至今日,遍布于广袤大地的传统村落仍然承载着华夏五千多年亲近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理念。


(八)中华农耕文明蕴含着崇礼亲仁的德治观


礼仪奠定了中华文明德治的基石。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主张“为国以礼”,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中华农耕文明包含习礼尊礼的行为规范和公序良俗。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记载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内容,是乡村德治的鲜明体现。传统社会中勤勉自持、睦邻友群、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的德治实践,对当代社会风气的改善和乡村治理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三、中华农耕文明思想智慧对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启示


中华农耕文明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要把赓续中华农耕文明与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夯实建设农业强国的文化和理论根基,充分发挥中华农耕文明思想理念的引领作用,从八个方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一)坚持农为邦本的重农观,建设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农业强国


树牢“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发展理念。一要健全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机制。二要落实“四个优先”,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和干部配备上给予优先保障。三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


(二)坚持粮安天下的食物观,建设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农业强国


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考核机制,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二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三要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三)坚持拓土肥田的土地观,建设耕地数量质量双保障的农业强国


只有把耕地保护好、建设好,国家的粮食安全才有可靠保障。一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科学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划实补足永久基本农田。二要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三要提升耕地质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确保地力常新壮。


(四)坚持务实创新的科技观,建设农业科技和农机装备先进的农业强国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要加快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突破“卡脖子”技术为重点,以产业急需为导向,不断取得原创性重大成果。二要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设施装备支撑农业稳产增产。三要改革优化农技推广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步伐。


(五)坚持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强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一要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二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三品一标”建设,促进绿色、有机和名特优农产品有效供给。三要综合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动农业农村废弃物和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六)坚持激发民力的民本观,建设经营主体充满活力的农业强国


发挥好农民群众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一要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健全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要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要建立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多元化服务方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七)坚持崇尚自然的田园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农业强国


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要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由点及面整体提升,编制并实施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二要稳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三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古镇、古村落、历史遗迹、文物古籍的保护力度,强化农耕技艺、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的活态传承。


(八)坚持崇礼亲仁的德治观,建设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农业强国


培育和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一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中华农耕文明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思想观念与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理念相融合,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二要推动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发挥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三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增加富含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简称“两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权威性学术期刊。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点资助期刊、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学术期刊、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A类期刊T1)和“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首批精选期刊等。


《中国农村经济》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主要刊发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经济学、管理学优质论文,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其他领域为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新知识的学术论文;《中国农村观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刊文涵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相关领域。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3版)》:《中国农村经济》复合影响因子为14.707,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0.904,在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一,在13个经济学学科的516种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三,排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之后;《中国农村观察》复合影响因子为8.67,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5.689,在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三,在13个经济学学科的516种学术期刊中排名同样靠前。


两刊在世界期刊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国农村经济》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2.75,在全球37种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Food Polic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之后;《中国农村观察》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1.71,在全球农业经济类37种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七。同时,两刊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两刊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两刊网站(http://crecrs.ajcass.org/)可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阅读所发论文的精华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和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