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经济》精华版|檀学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福祉研究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4-09-04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福祉研究


作者:檀学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3年第2期


增进人民福祉被认为是改革与发展的目的。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福祉?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福祉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它是否具有社会制度属性以及历史阶段性特征?如果有,这对它自身的应用会产生什么影响?以上就是本文致力于回答的问题。一个关联性问题是,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福祉理论及测量方案,还有必要另外提出一套新的福祉理论吗?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迈向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制度内核,社会主义人民福祉在总体上从属于马克思主义人类福祉,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可以更好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福祉内涵。本文提出一套双账户人民福祉测量方案,这一测量方案既应用了已有福祉测量理论,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福祉的特征。


一、人民福祉概念的形成和演进


人民福祉概念经历了两条演变路径。在实践上,人民福祉概念是中国长期治国理政思想和国家治理实践的结晶;在理论上,人民福祉概念既受到国际上相关研究的影响,又是对国内国家治理理念和实践的理论总结。


(一)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形成和演进


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目标,存在一条从人民利益到人民福祉的演进轨迹。最早也是最经常出现的概念是人民利益,最早可见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利益并行发展起来的概念是共同富裕,1953年毛泽东率先提出该概念,邓小平将其表述为社会主义本质。随后,共同富裕写入了党的十三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习近平在2021年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福祉概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2010年底和2011年初,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分别在公开场合使用了增进人民福祉等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视为时代的任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增进人民福祉被表述为发展的使命和目的。几十年来,人民福祉及相关概念先后包含以下四层含义:物质生活方面的生活水平,由收入水平决定的生活富裕,偏主观感受的生活幸福,以及偏向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界定。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常常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或者增进民生福祉并列表述。


(二)在理论研究中的演进


人民福祉理论研究存在两个来源:一方面是国外福祉和生活质量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科学发展观及社会政策变化的启发。本世纪初,国外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在国内兴起。2007年,丁元竹相继发表两篇文章,认为中央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科学发展的做法实质上是将增进人民福祉确立为发展目标。2009年,有研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福祉为核心的新发展观,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一篇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明确提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2012年,一篇研究生论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福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有学者指出,促进公平正义的实质便是增进人民福祉。关于人民福祉的理论阐述对该概念进入党和国家的施政理念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得关于人民福祉的进一步研究具有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人类福祉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和上升阶段,该理论旗帜鲜明地将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视为社会更替的最终目的,蕴含着科学的人类福祉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福祉概念的基本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福祉的概念和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可以将人类解放和发展程度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人类福祉的基本内涵,并将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即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界定为共产主义福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福祉。马克思主义福祉的提升在本质上是不断积累条件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福祉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发展的三个方面,即不断积累的物质生活条件、公平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福祉的核心内涵;物质生活条件是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关系不仅是促进或限制人自身发展的外在条件,还与人自身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马克思主义福祉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福祉观的根本理论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促进了人的发展,但这是片面的、异化的发展,特别体现为阶级差别和社会差距的扩大。只有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生产,积累生产力高度发展、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历史条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异化才会从根本上消除,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而,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用物质生活水平以及体力、智力发展和运用的程度等衡量人类福祉水平都是必要的。


(三)马克思主义福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福祉就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而言,具有实现主义、全民性、历史性和阶段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实现主义福祉。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的幸福生活及其潜能和价值能最大化实现,使人在各个方面全面且充分地发展。


2.全民福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保证其所追求的是所有人的福祉而不是部分人的福祉。社会主义社会既要不断提升总体福祉水平,也要更快提升底层人群的实质福祉水平。


3.历史性和阶段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福祉水平往往还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缩小发展差距成为其首要任务。


4.社会实践性。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幸福是共产主义政党宗旨以及进行革命和建立政权的目的。


三、社会主义人民福祉理论


社会主义人民福祉是国际主流话语中的人类福祉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福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本文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背景,总体不够发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有特征,这是理解社会主义人民福祉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人民福祉的内涵界定


本文将人民福祉界定为社会主义不发达条件下的人类发展程度,其基本内涵包括全体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社会关系改善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身心健全发展程度。社会主义人民福祉的内涵对应于“三个解放”的实现程度和马克思主义福祉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但其内容更具有阶段性特点。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体偏低,与人们的合理需要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还不完善,人的发展仍面临社会关系层面的约束。再次,人自身的发展更突出地体现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全发展。人民福祉的前两个方面不仅是第三个方面的条件和手段,而且也是并行的目的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人民福祉的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人民福祉改善程度相对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从人类发展指数看,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类福祉改善程度相对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以中国为例,其人民福祉改善除了体现为平均福祉水平的持续提高外,还具有鲜明的逐步跨越门槛的特征。


2.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但保障程度尚不充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内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现行制度仍不完善,在短期内无法为人民福祉提供足够充分的保障。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自我变革和完善是进一步保障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


3.社会主义社会追求人民福祉的全面发展,但不充分不平衡仍是其基本特征。现阶段中国的人民福祉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低,既不充分也不平衡。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福祉还呈现出维度间、群体间的不平衡特征。


四、国际福祉理论的比较借鉴


(一)国际福祉理论的简要梳理


社会主义人民福祉在福祉分类体系中从属于客观列表理论。客观列表式的福祉理论亦有多种,本文将其归纳为四类。


1.人类发展理论。该理论以行为能力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类发展是扩大人们选择的过程,可以说人类发展即福祉。


2.生活质量理论。生活质量的类型非常广泛,既有客观生活质量,也有主观生活质量或主观福祉。该理论要义是生活质量所涉及的各维度都有内在价值,难以相互替代或者排列优先序。


3.替代性福祉理论。在一些传统文化突出的地区形成了基于生活质量理论但又对其有所超越的替代性福祉理论,它更强调文化、精神性等非经济因素,反对对增长和消费主义的痴迷。


4.社会福祉理论。社会福祉评估社会层面的发展进步水平,代表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条件。人类发展理论可称为一般性福祉理论,生活质量理论和社会福祉理论可称为西方主流福祉理论。


(二)国际福祉理论对人民福祉理论的启示借鉴


本文对国际福祉理论的归纳可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借鉴意义。


1.国际理论中对福祉内涵的理解相当多元化,这表明福祉理论仍处于发展之中。对人类发展的深层次内涵继续进行概念化和指标化探索将是国内外福祉研究的共同任务。福祉测量最终应当回归到客观层面,还要注意人民福祉的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


2.人民福祉理论与西方主流福祉理论都要求具备充分的物质生活水平。人民福祉理论甚至还要求达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在增长的同时要避免消费主义。


3.西方主流福祉理论几乎都以行为能力概念为基础,但在实证研究中仍然主要使用健康与教育等人力资本指标。相比而言,教育和健康既是人力资本要素,又被视为身心发展的一部分。


4.人民福祉理论更侧重于客观福祉,而主观福祉在西方福祉理论中不可或缺。中国一直提倡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在国家治理中强调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些主观福祉因素都应当在人民福祉理论中加以体现。


5.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因素要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福祉框架中还需要做大量工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的基础上,但在当前还存在诸多有待改革完善之处。人民福祉理论要处理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与国际福祉理论的兼容与冲突问题。


五、人民福祉测量的建议方案


(一)人民福祉理论对福祉测量的基本启示


基于与国际主流福祉内涵的一致性,人民福祉测量应当具备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人民福祉测量要同西方主流福祉测量一样,以居民为中心,同时测量客观福祉与主观福祉;另一方面,人类福祉的实现需要必要的社会条件保障,所以既要测量人类福祉自身,也要测量有利于增进福祉的社会条件。


基于与西方主流福祉内涵的区别,人民福祉测量应尽可能体现包含在社会主义信念中的规范性要求、社会制度的区别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基本社会制度对福祉的保障作用、对收入和消费等物质福祉的数量与质量平衡的追求、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差异、对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等方面。


(二)社会主义人民福祉测量的建议方案


社会主义人民福祉测量方案可考虑设置人类福祉和福祉社会条件两个账户。人类福祉可划分为生活水平、社会关系、主观福祉和身心健全发展四个领域,这些领域各自又包含若干维度。福祉社会条件是指增进人类福祉所需的各类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领域。该方案主要遵循以下依据:第一,设置两个账户的思路参考了GNH指数设置4个支柱以及LPI指数专注于福祉条件的做法;第二,本文将人类福祉划分为四个领域的做法与一般的主观福祉、客观福祉二分法差别很大。本文的划分方法突出了社会关系与人自身的发展的特有属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福祉的特征;第三,对人类福祉维度的选择综合参考了《斯蒂格里茨委员会报告》、OECD更好生活指数以及中国农民福祉指数;第四,参照LPI指数和GNH指数,将影响人类发展福祉的社会条件划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四类。


六、总结和讨论


社会主义人民福祉是对特定社会条件下人类福祉的表达,与一般的人类福祉具有共通性,但是最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蕴含的福祉原理中寻找根本依据。本文得出五个方面的研究结论。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含着科学的人类福祉观,人类“三个解放”和“三个主人”的实现程度,可以被界定为马克思主义福祉的基本内涵。第二,可以以总体不发达条件下的人类发展程度定义社会主义人民福祉。第三,人民福祉与西方主流福祉都具有规范性特征,这使得二者具有进行理论对话的基础。第四,人民福祉相对于西方主流福祉而言更加重视人自身的发展。第五,人民福祉测量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福祉观和西方主流福祉测量的优点,采取双账户方案。本项研究具有如下三方面启示:社会主义人民福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人民福祉研究可构成当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一部分;客观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人民福祉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特征。本文的研究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扩展,需要进入实证研究层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简称“两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权威性学术期刊。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点资助期刊、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学术期刊、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A类期刊T1)和“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首批精选期刊等。


《中国农村经济》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主要刊发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经济学、管理学优质论文,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其他领域为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新知识的学术论文;《中国农村观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刊文涵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相关领域。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2版)》:《中国农村经济》复合影响因子为14.046,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0.264,在488种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之后;《中国农村观察》复合影响因子为8.833,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5.972,在488种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九。


两刊在世界期刊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国农村经济》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2.75,在全球37种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Food Polic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之后;《中国农村观察》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1.71,在全球农业经济类37种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七。同时,两刊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两刊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两刊网站(http://crecrs.ajcass.org/)可全文下载两刊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阅读所发论文的精华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和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