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讯|交大揭示鸟类肠道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免疫机制

2017-10-18 iNature iNature

iNature:卵生鸟类胚胎中是否存在微生物?如果存在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微生物又是如何传递的?迄今为止,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  10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孟和教授团队在线发表的论文尝试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在在7月4日在线发表的另外一项研究中,孟和教授团队以根据抗体滴度高低进行双向选择家系鸡为研究模型,尝试回答了宿主同肠道微生物间共进化问题

动物是由宿主自身及其大量肠道微生物共同构成的“超级生物体”,宿主和肠道微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共代谢、共进化关系,肠道微生物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近几年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飞速发展,动物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成为研究热点。尽管如此,肠道微生物在定植和进化等许多重要方面还十分不清楚。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胎生动物新生儿体内存在微生物,母体的微生物可能通过胎盘、羊水、脐带血、阴道和母乳等等途径或方式传递给胎儿。然而,卵生鸟类的胚胎形成与哺乳动物的胎儿有所不同,虽然受精卵在母体内形成,但其胚胎的发育是在蛋壳内进行的,与母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是出壳后,也不会像哺乳动物那样可以从母体获取母乳。卵生鸟类胚胎中是否存在微生物?如果存在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微生物又是如何传递的?迄今为止,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  


10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孟和教授团队在线发表的论文尝试回答了这个问题(Inheritance and Establishment of Gut Microbiota in Chicken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7,8:1967. doi: 10.3389/fmicb.2017.01967。硕士研究生丁金梅为第一作者,孟和教授为通讯作者)。 

研究采用新一代高通量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对鸡胚、雏鸡和母鸡3个生长发育时期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进行了检测分析。首先,研究发现鸡胚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菌群,包含28个门和162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盐单胞菌(Halomonas)在鸡胚中最为丰富。这一结果是震撼性的。正如审稿人评论的那样:“这是一篇有趣的论文,这项成果打破了自1940年以来大家所熟知的“胚胎无菌”的假说。相信这篇文章将掀起对于“胚胎无菌”假说的进一步讨论”。进一步对三个不同发育阶段肠道微生物区系比较分析发现,有65个菌属作为“核心菌属”始终贯穿存在于生长发育三个时期,暗示这些菌属同鸡的整个生命过程有重要关联或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研究还对饲养在相同环境下的三个不同品种鸡(北京油鸡、石岐杂鸡、仙居鸡)的肠道微生物区系比较分析,发现尽管在相同菌属上的丰度存在一定差异,但三个品种之间有94%的肠道菌群种类是相同的。暗示尽管遗传因素发挥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也有较大影响。 



在7月4日在线发表的另外一项研究中,孟和教授团队以根据抗体滴度高低进行双向选择家系鸡为研究模型,尝试回答了宿主同肠道微生物间共进化问题(Gut Microbiota Co-microevolution with Selection for Host Humoral Immunity.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7, 8: 01243. doi: 10.3389/fmicb.2017.01243。博士研究生杨凌宇为第一作者,孟和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四组鸡肠道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析,四组分别为:严格选育高抗反应组(HAS)、严格选育低抗反应组(LAS)、非严格选育高抗反应组(HAR)、非严格选育低抗反应组(LAR)。

结果显示四组间不仅抗体滴度不同,而且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也显著的差异。其中,产短链脂肪酸菌,如Oscillospira and Ruminococcaceae在HAR中丰富显著增加,推测微生物通过短链脂肪酸作用于regulatory T细胞进而抑制高抗组中抗体滴度反应。相反,Lactobacillus在LAS中的显著富集可能和增强其宿主的抗体滴度反应有关。进一步的菌群代谢功能预测分析发现,两组在免疫系统及传染性疾病途径中均存在显著改变。该研究首次提出了肠道菌群和宿主体液免疫的共同微进化(Co-microevolution)的概念。  



原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17.01967/full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icb.2017.01243/full


原文解析

http://news.sjtu.edu.cn/info/1007/1555489.htm


猜你喜欢

全球科研机构排名|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顺利挤进前100名

综述|植物DNA去甲基化的最新研究总结(主要由朱健康研究组完成)(一)

重磅消息|上海生科院发布2017年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全球科研机构产出评价报告

植物学人|20171016-华中农业大学陈玲玲等人提供了水稻基因组学网络平台(推荐)

快讯|朱健康组和张蘅组Cell Res发文揭示藜麦耐盐和高营养价值的分子机制

植物学人|20171015-张大兵等人发展了花药和花粉发育基因的基因共表达网络(推荐)

植物学人|每天一播,每天遴选8大植物学主刊各1篇文章,共8篇文章(福利版)

重磅推荐|Science揭示爬行动物也需要像人类一样的睡眠(有视频)

趣科研|如何通过DNA追踪到祖先的信息

每周一播|第五期Cell周报-新泛素化位点的修饰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推荐)

快讯|维吾尔族人从哪里来,上海生科院的研究人员给出了答案

快讯|生物物理所与北京大学联手发现人类大脑皮层沟回折叠的新机制

综述|戴建武研究组NSR发表综述总结其在脊髓损伤再生微环境重建的系列研究成果

趣科研|Science揭示,你长那么黑,可能是这几个基因突变

重大消息|FDA即将批准在临床上使用基因治疗方法




温馨提示:iNature是介绍一流的,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提供专业的完整的同行解析;另外也会介绍全世界知名的实验室及业界大师;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生命科学及科研过程的平台。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Plant_ihuman”,了解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另外,iNature公众号也开通了“爱科学爱自然”头条号,欢迎大家关注。


                              


投稿、合作、转载以及招聘信息发布等事宜请联系liupan@sibs.ac.cn 或微信号“1370182985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