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知治学 | 林玮:春节,向世界展示文化中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启真新论 Author 浙江大学

新春佳节,林玮副教授于“浙江大学启真新论”平台发表《春节,向世界展示文化中国》一文,全文如下。




林 玮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助理,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支持培育计划,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意涵,是文化中国的缩影。春节的时代性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而其意涵则始终扎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彰显着中华文化价值,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延续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与认识论。伴随全球开放进程,我们应利用春节契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更为丰富的文化中国。

一种东方的岁时感受

从来不存在孤立的春节。作为中国人对新年开端的期盼,春节来源于一种古老的东方岁时感受。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中国人用自己对土地与耕作的把握,把一年分为三十多个节点,在每个节点中嵌入不同的韵味,形成基于人与自然生命体验的时间分割法。春节就是春天的起点,清明是春天的绚烂,端午是夏季的来临,中秋是秋天过去了一半……


拥有这种感受是需要深刻的在地体验的。在东方的岁时感受中,春节不只是西方文化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询问,还有强烈的团圆之愿望;不只是春天万物生发的欣欣向荣,还有辛勤劳作获得丰收后的喜悦与从容;不只是花丛、蜜蜂,更蕴含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循环式世界观与人生态度。这种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文化意识,是实现春节跨文化传播的坚硬内核,可以推动春节成为全球性节日。


一种共在的文化内涵

春节作为民俗要实现海外传播,成为全球性节日,需要基于地理环境和工业水平而出现的“东西分立”文化语境在后工业、后工作的深层全球化时代实现某种融合式转向。这一转向已悄然出现了,随着智能互联网与高铁时代的来临,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种强调“共在”的新文明形态正在生长。人们对自然、时间和文化的感知,正在从工业时代的整齐划一、标准化生产,转向更为深层的,强调万物互联、生命一体、彼此攸关的情感认同。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体”意识,才具有显而易见的中华文化内涵:


春节是自然的信息,山水林田湖沙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春节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春节是人与人之间的问候、祝福,是中国人向世界的善意表达,人类命运也是一个共同体。


一种全球的文化传播

理解了这一点,春节的全球性意味也就呼之欲出了。它是天地万物自然生长的契机,而这一契机需要人的体认。中国人过春节时,总能感受到季节的循环与人世的更替,其中既有宇宙周而复始的“天道”,又有人对“天道”的体会。在春节中,我们把自己(人类)当作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与天地一同经历春夏秋冬,一同感受春天来临的欣欣之喜,一同望向“天地生物之气象”,感受“浑然与万物同体”,这正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实然内涵。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待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显然具有与世界对话的深刻意涵。这些意涵需要每一个“过春节”的中国人予以彰显。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春节的深层文化属性,他/她的“过春节”才能成了一种基于民族文化自信的跨文化传播。守岁团圆、走亲访友、郊外踏春、观灯看花,压岁钱、贴春联、看春晚,内在都有着值得与世界分享的中华文化意蕴。


这些意蕴原本属于中华文化,但新的时代给予了其新的全球意义与文明价值。在后工业、后工作的当下与未来,“春节”从人与自然共同体、全球生命共同体的丰富表征中凸显出来,以春节为象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中国!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自 | “浙江大学启真新论”微信公众号

文字 | 林玮

排版 | 程楠

责任编辑 | 姜盼盼 吴文倩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一起向未来!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年终盘点

2.【出版】《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2021年1-4期

3.新知治学 | 吴赟:“花式营销”是提振图书市场的解药吗?

4.代表委员说两会 | 韦路:破流量崇拜,对明星艺人综合评价

5.喜报|我院多项成果获得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6.识才爱才敬才,建设创新高地|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人才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