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学院的一项实证调研,揭示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幸福理解的微妙差异 | 圆桌⑥

蔡华俭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4-09-23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编者按:随着数字社会连接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深刻变革,民众的意义感亦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不仅来源于生活世界的优化,更来源于精神世界的多元选择。日前,由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主办,腾讯集团发展研究中心支持的“数字时代民众日常生活的意义感”圆桌会议召开。本次圆桌会议以“意义感”为关键词,探索数字时代民众日常生活幸福感知的新变化与新问题 , 探讨意义世界的变迁逻辑与价值再造。自 2023 年第 1 期起,本刊策划了“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论坛,本次圆桌会议亦推进了对这一论题的认识。


本组推文中,蔡华俭研究员考察了中西方民众对幸福感知的异同,认为对国人而言,幸福感知更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圆满、和谐与安宁、平和构成幸福感知的重要元素,家国情怀是幸福感知的重要来源。王东美助理教授提出,生命的“意义—无意义”是一个连续的光谱,而非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二元对立。当下部分青年意义感缺失的根源在于历史遗留与数字新生的双重精神困境,而意义生成的关键是“参与生活”。本公众号特推出本组文章,供读者思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中国人的幸福感知与追寻路径 

蔡华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6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蔡华俭研究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当下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极大提高。那么在精神生活上,中国人的幸福感是否也有类似的提升呢?2012 年,某档调查节目曾对各行各业人员的幸福感进行采访。当一个记者在采访一名务工人员时,面对记者的提问“你幸福吗?”这位务工人员一脸懵懂地答道 :“我姓曾。”这个回答在当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对什么是幸福的大讨论。时过境迁,面对近年来社会中流行的无聊、躺平、无意义感等消极情绪,我们不禁要追问,今天的中国人对于幸福的感知究竟如何。笔者将在简单回顾对于“幸福”的既往理解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团队近期两项研究,对中国人幸福感知与追寻路径加以解读。

什么是幸福

人类对幸福的追问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解。总体上讲,大家都认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幸福。然而,关于幸福的涵义、获得幸福的途径,不同学者看法并不相同。幸福到底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幸福有两种,即享乐型幸福和实现型幸福。前者取决于日常生活中各种需求的满足以及由这些满足带来的感官快乐 ;后者注重精神层面,强调美德、潜能实现、生命意义等对幸福的重要性。这两种源自哲学的幸福观,事实上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理解和探索幸福的基础和起点。基于早期的哲学理解,科学心理学家把传统哲学意义上关于幸福的两派观点加以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将抽象、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变量,并发展出一整套操作程序对其进行测量,使对幸福的研究更加科学、可靠和有效。科学心理学具体是如何理解两种幸福,并对其进行测量的呢?关于享乐型幸福,虽尚有争议,但是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同心理学领域现代幸福研究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Diener 的观点。他认为,幸福可以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把握。从认知方面来看,一个幸福的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或对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从情感方面来看,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同时有较少的消极情绪体验。
简单地说,一个幸福的人,就是一个知足(对生活满意)且常乐(较多快乐、较少痛苦)的人。关于实现型幸福观,或精神层面上的幸福,科学心理学认为,这种幸福和生命意义密切相关,即幸福的人生应该是有意义的人生,或者说幸福的生活应该是有意义的。但是,什么样的人生或生活是有意义的呢?一种常见的心理学观点认为,生活的意义与人生的目标或追求密切相关。具体来说,生活是否有意义与是否拥有目标、是否追求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的程度有关。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生活有意义,那么他 / 她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或追求,并且对未来怀有希望。需要指出的是,目标和追求有主观和客观之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主观的目标和追求,并为之奋斗。当然,人类也有一些公认的能够给生活和生命带来意义的目标和追求,比如美德、奉献、服务、牺牲等。总之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幸福的人至少应该是知足的、快乐的,且觉得生活或生命是有意义的。


中西之别:关于幸福的文献研究

基于上述心理学的理解,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幸福进行了大量研究。西方关于幸福的研究大概从 1960 年代开始,自 1980 年代逐年增加,其后发表文章的数量几乎呈指数上升。在大量的研究中,受到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影响幸福的因素。一项发表在心理学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 的研究表明,虽然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认为很重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家庭、婚姻等,其实对幸福的影响非常有限,每一项贡献率不超过 3%。贡献最大的因素是遗传,大概能够解释人与人之间幸福差异的 50% 。也就是说,一个人幸福或不幸福大约一半取决于先天基因,一半取决于后天环境。另一项关于幸福的元分析发现,在所有的心理因素中,性格和幸福的关系最密切,大概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幸福差异的 50%
这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影响西方人幸福感的因素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特别重要的是,诸如遗传、性格等内在因素对西方人的幸福影响极大,超过了其他所有因素的总和。基于西方对幸福的理解和测量,自 1990 年代起,中国心理学家对中国人的幸福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与西方类似,中国心理学界对幸福的研究也非常关注影响中国人幸福的因素。研究发现,和中国人的幸福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城乡、经济收入、学历、职位、人格、自尊、自我认知、社会支持、关系等。和西方类似,影响中国人幸福的因素也包括内在和外在两大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东西方影响幸福的因素没有差异。实际上,有学者对东西方人的幸福感知进行了跨文化对比研究后发现,外在的人际关系与内在的自尊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幸福感都很重要。但是,对美国人而言,自尊更能促进幸福感 ;而对中国人而言,人际和谐更能促进幸福感。
与之类似,Lu 等人发现,“社会融合”和“人情味”等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幸福有促进作用,但对英国人的幸福却没有太大帮助。可见,虽然中国人的幸福感也受到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但相比于西方人,外在因素可能对其更为重要。概言之,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其幸福感都会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但相对来说,内在因素对西方人的幸福感知更重要,外在因素对中国人的幸福感知更重要。

中国人的幸福感知:本土的研究

关于中国人的幸福,尽管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但这些研究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西方的理解和问卷设计为基础。然而,西方人对幸福的理解及相应测量程序未必适合中国人,西方的问卷可能只触及中国人的幸福中和西方相同的部分,而难以反映那些对中国人重要却又独特的幸福元素和幸福追求路径。因此,特别有必要对中国人的“幸福”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近期,笔者团队开展了两项研究,试图搞清楚中国人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中国人幸福的来源有哪些。“研究一”是一项开放式调查,我们在网络上随机调查了 200 名中国人。调查中,我们请被调查的人回答和“幸福”联系程度比较高的词,感觉到“幸福”时的心理感受等问题。“研究二”是一项基于自然语言的研究。我们通过寻找在中文自然语言中与核心概念词“幸福”联系最紧密的前 50 个词,来探讨中文自然语言中幸福的涵义大概是怎样的。在关于幸福的涵义上,两项研究均发现,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在基本内容上是相似的 :西方文化下幸福的核心涵义在中国均有所体现。
一方面,中国人的幸福既涉及情绪体验,也涉及认知满足。其中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快乐、开心等 ;消极的情绪体验包括痛苦、悲伤等。心满意足、满意等词的频繁出现,昭示着对中国人而言,认知上的满足也是幸福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意义感也和目标、价值等密切相联。具体来说,“意义感”和目标、价值、成就等词语相联,而“无意义感”则和无聊、迷茫、躺平等词语相联。在共性之外,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有不少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一方面,虽然东西方文化下人们都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幸福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人感到幸福时的积极情绪体验除了包括西方常见的高唤醒的积极情绪外(如兴高采烈),更多还包括西方人不太推崇的平静、稳定、安宁等低唤醒的积极情绪。另一方面,在 50 个和幸福相近的词中,除了积极情绪体验、知足等幸福经典涵义应有的内容外,还有不少中国特色的词,比如美满、圆满、和谐等。这意味着,在对幸福的共同理解之外,东西方有关幸福的理解和体验存在着一定文化差异。
在关于幸福的来源上,我们分别从主观体验和观察感知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对于主观体验,我们请受访者回答“使你感觉到幸福的事情有哪些?”对于观察感知的幸福,我们请受访者回答“使中国人感觉到幸福的事情有哪些?”结果显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涉及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其中,国家包括综合国力(如国家富强、繁荣)和国际地位(如话语权等),社会包括社会环境(如安定、太平)、经济发展(如小康社会等)和社会风貌(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家庭包括家庭氛围(如和睦、团圆等)和家庭成员(如父母 / 孩子健康、幸福等),个人包括物质追求(如收入等)和精神追求(如理想、情怀等)。在这四个层面中,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均有涉及,但被提及最多的是国家层面,如有一些参与者提到了“冬奥会 / 奥运会成功举办”等具体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总体来看,两次本土调查显示,中国人眼中的幸福感知在基本内容方面和西方是类似的,但也有不少独特的地方,其突出表现为 :在对幸福的理解上,中国人特别强调低唤醒的积极情绪,并认为圆满、和谐等是幸福内涵的重要方面 ;在幸福的来源上,中国人特别强调外在因素尤其是与家庭、国家、社会相关的因素对幸福的重要性。


中国人的幸福:理解与追求

过往的文献研究和我们的调查都显示,中国人的幸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这意味着,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感知也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就个人层面而言,要努力给每个人提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就家庭层面而言,要大力传播“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鼓励大家建立美满和谐家庭 ;在社会层面,要努力营造安定太平、风清气正、和谐共生的良好社会环境 ;在国家层面,要讲好国家发展故事、激发民众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这些研究和调查还显示,中国人幸福感知的独特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色彩,而中国文化则有典型的集体主义印记,更准确地说,是关系型的集体主义。再或者说,中国是一个重关系和集体、相对轻个体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人的自我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这使得中国人在认知、情感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西方人。体来说,在认知方面,中国人具有整体思维和朴素辩证思维的特点 ;在情感方面,中国人具有崇尚宁静、平和等唤醒度低的积极情绪的倾向。正是这种关系取向、认知特点和情感偏好,使得中国人特别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强调和谐、圆满、美满等对幸福的重要性,并认为内心的安宁与平和是幸福的重要元素。中国人在追求幸福过程中对外在因素的强调,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一种体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指明的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这条路径始于个人,终于国家和社会,而居于核心地位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和个体生活的基本舞台,在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联结作用。这意味着,家国情怀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而对这种核心价值的追求则是中国人实现人生价值、获得意义和幸福的重要途径。即便在今天,家国情怀依然是中国人幸福的重要来源。

总之,中国人的幸福感知和西方人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讲,包括家国情怀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曾经是,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依然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这启示我们,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研究中国人的幸福,还是为中国人谋福祉,在强调个人价值实现、个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同时,不能忽略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中国人幸福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对和谐社会的崇尚、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当下对于国人来说,追求幸福一方面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勿以善小而不为,逐步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另一方面也要心怀天下、放眼未来,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努力。这样将有助于国人自身抵抗各种负面情绪,最终重建生命的意义并收获生活的幸福。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2023.042023.03| 2023.02 | 2023.01 |2022.12|2022.11|2022·10 | 2022.09 |2022.08 |2022.07 |2022.06 |2022.05 |2022.04  |2022.03 |2022.02  |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探索与争鸣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