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有“风语者”吗?——民族语言或方言在军事行动中的应用 | 电影中的语言学

于美静等 汉语堂 2022-12-22

中国有“风语者”吗?—民族语言或方言在军事行动中的应用

于美静 王  忆 阮氏好 阮氏金姮

风语者讲述了军官乔奉命保护纳瓦霍族的密码员亚当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初期,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能用各种方法破译美军的密电码,这令美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42年,29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作为美国海军的秘密武器,每个风语者都肩负着美军的至高机密,因此,他们也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每个纳瓦霍译电员都由一名海军士兵贴身保护,一方面确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译电员即将被日军俘获,保护者必须杀死他以保证密码不外泄。


01电影中的“风语者”

(一)种族那么多,为什么选中纳瓦霍人?

1 纳瓦霍语使用范围很小。

2 纳瓦霍语使用人口十分集中,纳瓦霍族只聚集在美国西南部地区。

3 纳瓦霍语是一种非书面化语言,当时几乎没有纳瓦霍语书籍出版过。


(二)培训

美军的培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纳瓦霍士兵学习编码,使用“替代法”或与明暗结合”并用的编码方式普通士兵训练保护密码战士,如果译电员即将被日军俘获,保护者必须杀死他以保证密码不外泄。

                                                      

 


(三)实战

前方风语者汇报战况,后方风语者接受信息,美军可以及时增援。

     


02民族语言或方言在的军事活动中的应用原理

在民族语言或方言运用军事活动中之前,早期主要使用两种方法


(1)直接通话,虽然容易实现但是也容易被敌人窃听,当时没有语音通话技术加密装置,无法保证军事机密。 

 

(2)收发电报。这种方法主要使用美式摩尔斯电码,以信号长短(嘀为短,嗒为长)的不同排列组合代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这种办法很快应用到军事中,但如果信息被截获,密码很容易被破译。 此外,这种办法只适合发短消息,内容复杂的消息很难表达清楚。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就开始尝试将冷僻晦涩的北美土著语言用作军事密码,这就是所谓的“密码通话”(code talking)。

那么民族语言究竟如何编制而成军事密码让我们以《风语者》中的纳瓦霍语编码为例,美军主要是采用了明暗结合的替代方式:

(1)明码。即某种语言词汇与其对应选中的方言或民族语言“直译”完全相同或十分接近。例:纳瓦霍语neh-hecho-da-ne---friendly(友好的)。

(2)准明码。即某语言词汇与其对应方言或民族语言“直译”结果差异很大,但有意思上的密切关联。例:纳瓦霍语chal(两栖动物)——frog(青蛙)。这种编码方式安全性优于第一种。

(3)暗码。即某语言词汇与其对应的方言或民族语言密码“直译”仅存在某种形式上的关联,甚或毫不相干。例:(语音相同)纳瓦霍语tses-nah(蜜蜂)--be。较之前两种,这种编码方式的安全性最高,但也最难掌握。

 

那么,在中国,有没有类似“风语者”的事件存在呢?其实在中国,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也被多次运用到战争中,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吧~


03中国方言在的军事行动中的应用——以江山方言为例

(一)戴笠和“江山帮” 


对民国抗战历史有所了解的同学们,对戴笠肯定都略有耳闻。他是国民党特务机构头子,他和他的爪牙迫害了很多中共党员,罪行罄竹难书。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的军统局也拦截了很多日军情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他的谍战生涯中,他的家乡话——江山方言,为他成为“中国间谍王”起到很大助力。

 

军统大老板戴笠是浙江江山人,特别重用江山籍特务,几乎所有亲信都是江山人,著名的“江山三毛”(毛人凤、毛森、毛万里)皆为军统巨枭,身居要职,军统简直成了浙江江山人的“老乡会”,因此这群人也被称为“江山帮”。戴笠重用江山籍人才,除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外,也有用江山话传递情报消息的原因。


(二)江山方言成为情报语言的经过


但其实,江山话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情报语言的,在当时,国民党有两个主要情报组织,除了戴笠中统局,还有一个是由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所控制的中统局。两个组织是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

 

1940年军统重庆电讯总台竟然发现了一个中共地下党小组,戴笠感到很惊恐,很快处决了这七个中共党员,希望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但是此事立马惊动了蒋介石,戴笠在老蒋面前只能痛苦流泪认罪,同时他也感到了失宠的危险。戴笠的应对方法就是在军统内部用江山话提高情报的保密性。他派自己的部下,同样是江山人的毛万里特意回了趟家乡经过重重试炼,在当地挑选了30个年轻人。到重庆后,戴笠将自己办公楼的三楼作为他们的译电室,这里使用的语言,只有江山话,这些江山人帮助戴笠牢牢控制了情报的流动。

 

在抗日战争时期,戴笠运用江山话传递了很多战场上的情报,多次预报日本飞机的轰炸时间,甚至能够拦截和击落日本的轰炸机。江山方言为抗战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牢牢巩固了戴笠的地位。


(三)江山方言成为情报语言的条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江山的地理位置。江山在浙江西部,处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所以江山方言受到不同地区方言影响成分比较复杂。                           

 

 其次,我们看一下江山的地形,整个地区山地丘陵占了80%,在当时交通并不便利,所以使得江山方言使用范围小,并且使用人口也比较集中。

 

最后,江山方言本身晦涩难懂,其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两个方面。

让我们来看一个疫情期间在江山地区广播的防疫通知:



   大家能够听懂多少呢?

江山方言的语音体系基本接近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它的声母可以说与中古汉语基本相同,韵母相同的也很多,声调完全一样,所保留的入声字也基本相同与普通话相比要复杂得多。

 

在词汇方面,江山方言保留了很多的古语词,如:

江山人经常用‘yue’来代表‘说’的意思,其实就是‘曰’字“江山人称泥块为‘泥pu’,在《说文解字》中有:‘墣(pu),块也。’;再比如,江山话母亲发音(jie),我们可以在《广雅·释亲》找到相对应字‘毑’‘毑,母也等等。

语音以及词汇不同使江山话很难听懂,加上军事语言明码暗码的编辑,使其具有很强的保密性,这就是江山话成功成为情报语言的原因。


04中国方言在的军事行动中的应用——以百语和蒙古语为例

 

郑学富早在《羊城晚报》2016年7月6日第B04版中发表过《中国抗战中的“风语者”》一文,指出中国所谓的“风语者”是在战场上使用白语进行通讯的白族士兵。而这场战争就发生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的云南战场,当时国民革命军第60军刚入滇作战就所向披靡,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恐慌。日军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扰我军的通讯,先是放军犬咬破60军的电话线,但这个阴谋迅速被60军识破,捕获了日军军犬。日军放狗破坏不成后,又派人窃听60军的军事电话,获悉了60军的作战部署和一些军事机密,造成指挥信息外泄。所以在战斗初期,60军伤亡极大,6天时间先后有5名团长阵亡,这除了60军初次与日军作战,经验不足和习惯了山地作战、不熟悉平原作战外,与军事指挥信息外泄不无关系。此时,有人给卢汉建议:电话兵由白族士兵担任,防止日军窃听。卢汉喜出望外,于是下令从第60军中挑选出一些白族战士,把通讯连的电话员全部换成白族士兵担任,用“白语”直接通话。

这一做法果然有效,日军截取情报后无法在短时间内破译,60军的情报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后来60军就掌握了有利的战争优势,最终赢得了胜利。

60军军长卢汉


那么,白语为什么可以成为战争中的通讯密码呢?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白语。白语是白族的共同语,使用人口约120万 (2003年)。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大理州,比较集中。根据《白语简志》的分类体系,有三种方言: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白语中有气嗓音和挤嗓音,可以通过松紧辨别元音,对于不懂这种语言的外族人来说,该语言就是一套密码。

除了白语,还有其他语言在战争中应用的例子吗?

我们发现,蒙古语也曾在战场上被用为军事通讯语言。中国独立火箭炮兵第210团,最初是内蒙古骑兵第3师第23团,很多指战员当兵前都是蒙古族牧民,解放战争时期被编入内蒙古骑兵第三师,该师在平津战役和辽西歼灭战中,都立下不小的功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支部队也进入了朝鲜战场。1952年10月11日,志愿军在坚守白马山高地时,遭到了美军的疯狂反扑,受到了重创,高地周边的大大小小阵地,尽数丢失,主阵地上近存9名志愿军战士,依然在拼死抵抗。当时白马山战况危急,志愿军无线通信非常频繁,指战员也深知通讯内容很可能会被美军截获,于是210团与上级联系时,为防止泄密,临时改用了蒙古语,一直都在监听的美军技侦部队果然截获了他们的通话,但是却无人能懂。美军由此就想到了二战时期的“风语者”,所以认为中国也有一支“风语者”队伍。


05结语

综上,我们发现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在战争中的应用大多是在紧急情况下直接拿来通讯的,这是因为少数民族语言或部分方言大多是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语言,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很难在短时间内破解。但是,中国抗战中的“风语者”并没有如电影《风语者》中那样进行过系统的编码和培训。所以,在以往中国的军事史上,我们有类似“风语者”的存在,但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风语者”。


今日责编:牟某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