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痛悼念方言学家朱建颂教授!

汉语堂
2024-09-08

本文转载于:语言春秋



朱建颂教授于2022年2月13日在武汉逝世
享年96岁

先生为后人留下的足迹弥足珍贵

在方言领域的卓著功绩与成就

成为了后人前行的明灯

愿我们承先生之荫 秉先生之教诲

走好前行的道路


被誉为“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的

朱建颂教授

一生专注于武汉方言研究

撰写出版了《武汉方言研究》

《武汉方言词典》

等多本方言研究著作

更在86岁高龄时开办

全国首个“武汉方言班”

致力推广武汉地方文化

让大家随小诗一同走入先生的一生



“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


1979年,时任华师中文系系主任的王庆生教授拟开一门《方言研究》选修课,在学者们的推荐下,53岁的朱建颂走上了华师的讲台,开始专注于方言研究。



据我校文学院官网,朱建颂1926年出生于武汉硚口,中学毕业后以过人的语言天赋,考入华中大学国语系。后因父亲收入锐减,转入可公费就读的湖北师范学院,后成为武汉第一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


195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学、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在北京开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刚刚30岁的朱建颂成为普通话班的“黄埔一期生”,毕业后即与人合著《汉字辨音表》一书,交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随后,他多年担任湖北省教育厅“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委员,在全省做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据了解,朱建颂做研究有一个习惯——走到哪里,兜里总是揣着小本和纸笔,听到有意思的方言,就记下来。有一次走在路上,他听见几个女工说:“像这样的媳妇,我屋里载得着。”这个“载得着”,他还是第一次听说,打听了之后才知道是“用得着、能发挥作用”的意思。像这样的汉话词条,几十年他一共收录了8000个,并于1995年出版《武汉方言词典》,成为人们查阅武汉方言的权威工具书。


多年来,他著有《武汉方言研究》《武汉方言词典》《武汉民间游戏》《武汉俗语纵横谈》等二十余部语言学著作,是业界公认的“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


“一息尚存,还当努力”


86岁时,朱建颂和180名大学生新党员一起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了该校当年年龄最大的新党员,而此时距他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已时隔56年。



朱建颂曾回忆,1956年,他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因时代原因未能如愿,其后数十年一心扑在教学科研上。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朱建颂鼓起勇气再度递交入党申请书,短短2页的申请书,朱建颂修改了1个星期。我校原党委书记马敏对此曾高度评价说,这是老教授一生追随党、认识党、忠诚党的生动体现,他这种精神值得师生学习。在入党宣誓仪式上,朱建颂曾坦言,“我虽然眼睛不好,但记性还是很好。我时时刻刻记得入党誓词,那80个大字永远刻在我心里。”


成为党员后朱建颂便定下两个目标,一是编撰《语言大众化》一书,二是争取定期举办武汉方言研讨班。


编写专著对86岁的朱建颂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的视力很差,要戴上老花镜,然后还要用一个高倍放大镜才能读书看报写东西。“无论再难,我都要完成这本书,把一生的研究思想都写在这本书里,以此报答党。”朱建颂说,现在很多文章和专著都不是为普通大众写的,都是象牙塔的学问,自己要为大众写一本语言学著作。


开办全国高校首个“武汉方言班”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朱建颂对武汉文化有着很深的情感。即使退休多年到了高龄,他仍笔耕不辍,撰写专题报告,参与社会活动,不遗余力推广武汉方言文化。


他认为,武汉话在语言学上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属于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方言中大量的文化蕴涵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风俗等,如不通过文字、音像记载下来,这笔文化瑰宝将永远消失。



2012年,在朱建颂的推动下,华中师大语言研究所首次设“武汉方言研究班”,利用周末的时间教市民学武汉话,这也是全国高校首次开设方言班。当时已86岁的朱建颂讲授的是武汉方言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方言班不只是教学生学说武汉话,更希望能挖掘培养武汉方言研究骨干,带动整个武汉的方言究。”他说。


2017年,朱建颂编著的《武汉方言研究》和《武汉方言词典》出版,其中,《武汉方言词典》是对他20多年前的首版进行再次修订,这一年他已91岁。年事高,视力差,他要戴上老花镜,然后还要用一个高倍放大镜才能读书看报写东西,但仍在编辑的帮助下,为新版词典增加了新的武汉方言研究成果和词语条目,并对一版内容进行了修订。


他在《武汉方言词典》自序中写道:“我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武汉方言最后的样子,将来的武汉方言不会再有大的变化了。将来人们想要知道武汉方言最后的定型,就是这个样子。”



今日责编:建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汉语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